廣東工業大學副校長、法學院教授杜承銘:理論實踐結合思考法治人才培養
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杜承銘有着“雙重身份”——他既是廣東工業大學法學院教授,能深入教學一線;又是副校長,能參與法律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使他能深入瞭解法治人才培養的需求和難點,也使他成功完成了《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一書。在第十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該書榮獲一等獎。
“理論研究不僅需要整合和發現實踐規律,更需要將理論放置於真實的應用場景進行實驗評估。我在不同崗位上的鍛鍊,讓我能夠更加近距離地發現創新法治人才培養的規律,也能與時俱進地修補不合時宜的理論學說和觀點。”杜承銘表示。
雙重角色下的法治人才培養思考
“教學行政雙肩挑”的獨特身份使杜承銘深入理解了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邏輯,並系統思考法治人才培養的需求和難點。
杜承銘坦言,一般的教師要完成法治人才培養相關課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爲其對整個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全面思考可能相對較少。“比如說一個老師教憲法行政法,對憲法行政法比較熟悉,但是他可能不知道在這個課程中要怎麼樣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以及相應地學校需要什麼樣的課程體系改革。”
杜承銘在廣東工業大學曾任教研室主任,也曾在教務處工作;在廣東財經大學期間,他先後擔任教研室主任、教務處處長以及分管教學的副校長。長期從事法學教學和法學學科專業建設與管理,這一雙重角色使他積累了大量關於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一手資料和經驗。“每一個專業的培養方案怎麼設計,比如說專業課、學位課、專業方向課,還有公共課、學位基礎課,這些課程怎麼設置,都是有邏輯的。這個邏輯,只有從事這一方面工作的人,才能系統地思考。”杜承銘表示。
這一獨特視角,使杜承銘能時刻觀察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過程,深入地思考如何立足於工科大學底色高水平地培養法治人才。“例如,當前比較熱門的數據法學科,橫跨法學、經濟學、管理學乃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等。數據法治人才培養的方案設計,就不能用傳統的法學知識敷衍應對,更應主動與不同學科對接,讓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積極參與進來。”
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深度探索
“作爲中國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實踐過程的直接參與者和實踐者,我對法治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與傳統法治人才培養的不足有直接深刻的體會。”杜承銘對法治人才培養挑戰和難點的系統思考,反映在其著作《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中。在他看來,法學教育要適應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需要,培養造就一批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還應找準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結合點,以適應社會多元化法律職業的要求。
在《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中,杜承銘詳細論述了在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的背景下,法學教育應如何培養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我主要從理念、實踐和方法三個維度着力建構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將諸多實證案例和數據融入人才培養理論,亦將人才培養理論嵌入法學教育改革實踐,形成具有動態性和可複製性的法學教育改革理論模型。”他說。
與此同時,該書提出,立足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至少需要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法學教育與研究五大領域的法治人才。法學教育應當爲法律職業共同體培養和輸送法治人才:不僅要爲大城市、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還要爲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和基層培養一批能夠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的優秀法治人才,也要培養國家亟需的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從而保障建設一支強有力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
文丨記者 譚潔文
視頻丨記者 姜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