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地球內核20年來悄然變形
參考消息網2月14日報道 據埃菲社2月10日報道,地球內核沒有以前想象的那麼堅固。過去20年來,它的形狀可能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這些變化集中在其表面附近。
發表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稱,地球內核邊界附近的變化很可能是黏性變形的結果,它改變了內核的形狀,並使其表面邊界發生了移動。
該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約翰·維代爾認爲,發生結構性變化最明顯的原因是內核和外核之間的相互作用。
該研究論文指出,外核是流動的,其流動產生的湍流可能是內核結構變化的主要驅動力。
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外核“很可能”擾動了內核,而這些變化可能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瞭解內核的性質和結構。
研究人員指出,地球的固態內核在維持地球磁場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之前的研究指出,內核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旋轉或形狀的變化,但二者不會同時發生。
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分爲外核和內核)構成,內核位於地表以下5000公里處。內核以前被認爲是一個固態球體,在重力作用下固定在熔融液體形態的外核中。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2010年前後,地球內核的旋轉速度從比地球其他部分更快變爲更慢。
最新研究則利用地震波數據來了解地球內核的變化情況,這些數據包括1991年至2024年南極附近42個地點發生的121次重複地震的數據。
維代爾指出,新研究結果爲揭示迄今爲止隱藏在地核深處的內核動態情況打開了一扇大門,並可能使人們更好地瞭解地球的熱場和磁場。(編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