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發現清代粵海關界碑,距今約150年

南都訊 記者張德威 通訊員孔海英 近日,在廣州市黃埔區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隊員在黃埔區長洲街道白頭山山頂發現一處粵海關界碑。據文物專家分析,這塊界碑可能立於19世紀70年代,距今約150年。

粵海關方柱形界碑。通訊員供圖

據悉,該界碑爲花崗岩材質,外形爲正方體,邊長0.26米,高0.45米,四面均有題刻,一面刻有“IMC海關”,一面刻有“LAT23°5′27″NORTH”,一面刻有“LONG113°25′00″EAST”,表示此地經緯座標,LAT即緯度,LONG即經度。一面刻有“THE□□□□OF□□□□”,部分文字因風化已無法識別。

該界碑基座呈圓形,由紅磚和水泥混凝土製作而成,高0.46米,直徑1.4米,南側刻有三字,北側刻有五字,因風化嚴重,現僅能識別“廣州”二字。在基座大約5米處,還另發現一塊被打斷的花崗岩碑刻,寬0.36米,高0.95米,上刻“粵海關租地界”6個大字。

花崗岩“粵海關租地界”碑刻。通訊員供圖

據文物專家分析,這塊界碑爲清代粵海關黃埔分關在長洲島租用辦公場地時的地界標記碑。1685年,清政府設立粵海關,在黃埔(今海珠區黃埔古村)設置黃埔掛號口(也稱稅館),主要負責監管進出黃埔港船隻、貨物、查緝走私、徵稅等海關業務。1849年,葡萄牙政府強行封閉粵海關在澳門的辦事機構,澳門總口遷至黃埔,與黃埔掛號口合併爲黃埔總口。

1859年,英法聯軍侵佔廣州城,粵海關被迫聘請洋人幫辦稅務。1861年,推行外籍稅務司制度的粵海洋關(又稱“粵海新關”)建立,原粵海關機構改稱“粵海常關”,僅對民船貿易進行管理。1860年1月,設立黃埔分關,在長洲島北面河道的一艘躉船上辦公。

1872年5月,黃埔分關在長洲島上向黃埔船塢公司租賃兩座樓房辦公。1877年12月,改向廣東善後局租賃一座磚瓦混凝土結構的兩層小樓辦公。1924年6月,孫中山在長洲島創立黃埔軍校,8月在黃埔分關辦公樓內短暫居住,現爲黃埔軍校舊址孫總理紀念室。

目前,“粵海關租地界”花崗岩界碑已收入黃埔區博物館庫房保存,並複製了一塊花崗岩界碑立於原處。黃埔區文化廣電旅遊局孔海英科長表示,粵海關租地界碑的發現,爲粵海關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下一步將組織專家開展對界碑的研究利用。

粵海關租地界碑複製品。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