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行動/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北遠望坑溪拆除攔河堰後,魚類洄游不再受阻,成爲良好棲地,指標性物種現蹤。記者蔡宗儒/攝影
八月下旬,一隻山羌困在中研院段的四分溪河牀上,四處找尋上岸出口,但水泥堤岸垂直且超過三公尺高,別說是山羌,人都爬不上來。民衆通知動保處派員讓牠順利脫困;這條「三面光」的水圳是許多前瞻「水環境」基礎建設的共同寫照,也是人爲的生態陷阱。
「這事件反映四分溪工程只考慮快速排水防洪,沒有爲野生動物留下逃生通道」,附近居民陳先生說,三面光的水圳、河溪是動物殺手,之前大旱時野溪完全乾涸,連續三天與鄰居救了十隻可能找水喝而受困的山羌,除了下去找水喝的動物上不來,水泥河牀的生物也遠不如天然河溪多,「這種工程談什麼生物多樣性?」
聯合報二○二○年推出「找溪望.救水路」報導,針對當時「水環境」前瞻計劃,呼籲這類工程應以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爲前提施做,雖然正向改變緩慢,但中央調整補助審查,保育意識擡頭,陸續有個案的改變令人驚豔。
南港四分溪採水泥堤岸,只考慮快速排水,沒有爲動物留通道。記者陳靖宜/攝影
「新北的遠望坑溪覆育工程對公務員是一大挑戰!」農業部農水署長蔡升甫說,數十年前河道蓋了三個取水灌溉的攔河堰,豐水期雖能讓農民用水安心,但會阻擋洄游魚類回家的路,更造成枯水期時河道容易斷流,整條溪的生態因此毀壞,他決定大膽一試,拆了攔河堰。
但農民擔心灌溉水不穩定;在地的人禾基金會監測包含遠望坑溪的東北角廿六條小溪,入海前四百公尺生物多樣性潛力居全臺第二高,但愈往上游反而少,目睹洄游魚類受阻攔河堰回不了家,力促搬開這項生物多樣性障礙。
蔡升甫先內部溝通,確認拆堰未違法,接着諮詢專業設計者,若採近自然工法需要哪些配套,才能同時滿足灌溉取水和生態覆育。隨後,長達三年的在地溝通、溪流生態調查和縝密的水理分析,農民終於同意「先試試看」。
工程團隊在河道下方埋管取伏流水送到田間灌溉,無堰河道的水位隨之恢復,枯水期不再斷流;再模仿天然河川堆疊石塊,營造自然的深潭和淺瀨,給魚蝦蟹合適的棲地,找回健康的河川生態。
「調查發現魚類增加十多種,出現水位升高、溶氧量增加的指標性物種。」中興工程顧問工程美學中心工程師楊佳寧說,工程通過凱米颱風考驗,能保障河道周邊災防安全,經費只有傳統混凝土工程的三分之一,等於灌溉、生態、防災、省錢四個願望,一次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