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首飛前,和聶海勝翟志剛舉杯,門上留言五個字

19年前的今天,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進入浩瀚太空,成爲首位叩訪太空的中國航天員,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

資料圖

@央視網快看影像顯示,楊利偉預定起牀的時間是當天凌晨2點,醫保人員1點30分左右就在樓下等待,2點一過,便上樓敲門。有人注意到,醫生敲了2次才把楊利偉叫醒。問楊利偉睡得如何,他說,行,這覺挺好睡的。

資料圖

接受身體檢查時,楊利偉的身體狀況是高壓110,低壓70,體溫36度7。

隨後,他同聶海勝、翟志剛一同吃了早飯。楊利偉杯子裡裝的是礦泉水,隨後又倒了點葡萄酒,以示喜慶。在如此特別時刻,三人舉杯,沒有過多言語,“爲你祝賀!”聶海勝、翟志剛說。

資料圖

出發前,三人鄭重簽字,向國家負責。楊利偉在中國航天員公寓門上留言“首飛航天員”。

資料圖

有一個細節是,楊利偉首飛前曾託聶海勝保管他的手錶,聶海勝立刻把表戴在右手腕上,一直戴到北京。

2003年10月15日5時2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舉行。航天員楊利偉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之下,坐上前往發射場的專車。

當天上午9時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實施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那一刻,楊利偉在工作日誌背面寫了這樣一句話,“爲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啦”。

楊利偉在軌展示了鮮豔的五星紅旗和聯合國旗幟,這是中國人首次將五星紅旗帶到太空,從此,太空中多了一抹中國紅!

2022年,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19週年。今年,神舟十五號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將首次實現在軌乘組的輪換,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同樣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致敬航天追夢人!

延伸閱讀:

楊利偉曾經歷的航天員"難以承受的"26秒 後來如何被攻克的?

10月1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簡稱“長二F遙十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十三號飛船,中國空間站迎來新出差三人組。三名航天員在升空時神態比較放鬆。

圖源:人民視覺

這樣輕鬆的畫面不禁讓人想起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曾經歷的“難以承受的”26秒。在《太空一日》一文中,楊利偉回憶稱:“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讓楊利偉“難以承受”的源頭是共振,這曾是一個世界級的航天發射難題,不僅我國研製的火箭有這個問題,國外的火箭也有。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力神火箭在發射過程中,就曾經出現過持續30秒的振動。法國的火箭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問題,衛星壽命受到了影響。

如何讓中國航天員不再承受這樣的痛苦和消除火箭飛行失敗的隱患,火箭院人決心要解決這一世界級難題。

要解決問題,就要先知道問題根源是什麼。火箭院所屬北京強度環境研究所試驗人員經過測算、分析後認爲,“病根”可能出在氧化劑上。當氧化劑中燃料的振動頻率和火箭結構的振動頻率接近的時候,很可能會發生結構與液體耦合的發散振動。

在理論分析後,該所試驗人員隨之進行全箭模態試驗和氧化劑管路液體特性試驗。試驗時,試驗人員先向一個燃料管裡注入燃料,然後給燃料管加載不同頻率的振動,觀察燃料的振動頻率。如果試驗室數據與全箭模態試驗數據相吻合,就能證明試驗人員的推斷是正確的。

圖源:視覺中國

經過半年多的調查、分析、計算等,試驗人員最終得出結論:問題就出在火箭產生了POGO振動。這一結論印證了他們之前的推測。

在找到問題根源之後,火箭院研製團隊進行了改進,原本長征二號F遙五運載火箭的助推器蓄壓器上裝有兩個膜盒,到了長征二號F遙六運載火箭時,膜盒減少至一個。這種改進成效明顯:長征二號F遙六運載火箭發射“神舟六號”飛船時,振動量級和振動時間都減小了,航天員的反映是振動輕多了。

“輕多了”意味着研究方向是對的,可問題並未完全解決。研製團隊繼續優化設計,將助推器蓄壓器改成了“變能量蓄壓器”,在不同飛行時段採用不同PV值的蓄壓器,該裝置能夠吸收燃料振動時產生的能量,改變燃料的振動頻率,火箭就不再產生POGO振動。

長征二號F遙七運載火箭發射 “神舟七號”後,航天員聶海勝的反饋是:“我們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適,幾乎感覺不到振動。” 短短的一句話意味着火箭院已經攻克了共振的難題。

圖源:人民視覺

載人航天,人命關天。航天員在飛向太空時的生命安全與火箭密切相關,這背後是火箭院人對火箭的高要求、高標準。面對難題、挑戰,火箭院人不斷突破自我,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