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時代隱喻裡問世的《文化縱橫》, 15年究竟講清了什麼問題?

文化重建:從中國問題到世界問題

—— 《文化縱橫》十五年回顧

✪ 楊平

《文化縱橫》雜誌社長

2023年是《文化縱橫》創刊十五週年。

十五年時間是人生一甲子的四分之一,相當短暫,但在今日快速變遷的時代,十五年時間已可能蘊含着往昔百年跨度的時代滄桑,內含着壓縮了的時代信息和時代密碼。因此,回顧十五年、總結十五年,不僅對《文化縱橫》雜誌而言是一個重溫初心、接續奮鬥的勵志過程,而且對讀者朋友們理解我們正在匆匆走過的時代(通過回溯《文化縱橫》的節點性文章內容),或許具有加深理解的效能。畢竟,與時代同步並能反映時代、引領時代,應該是一本文化思想評論類期刊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文化縱橫》與時代

2008年,是《文化縱橫》創刊的年份。事後回溯,這樣的年份已經預示了這本雜誌未來的內容與定位。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蔓延全球。雖然金融危機在G20機制協調下得以化解,避免了全球經濟系統性崩盤,但其對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傷害卻極其深刻,以至於今日全球經濟內在的結構扭曲仍然難以得到根本調整。2008年金融危機,事實上是冷戰結束後自由資本主義進入下降週期的轉折點,並由此開啓了世界格局演變與地緣政治經濟百年大變局的序幕。

2008年,同時是北京奧運會召開的年份。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盛大演出與中國金牌榜排名第一的結果,向世界宣示了一個古老東方大國重回世界前列的當代寓言。體育競賽,事實上是國力的競賽,它將一國的經濟、政治、科技、社會組織力全面展現出來。2008年北京奧運會,應該視爲中國崛起的標誌性事件,它爲2012年中國經濟躍升爲世界第二做了有力的鋪墊。

2008年,與上述劃時代事件同時發生的,還有一些值得記錄的事件:廣東佛山市一個名叫小悅悅的女童被汽車撞倒,18名路人無一施救,最後被一個拾荒老太太搭救;汶川大地震中出了一位名人——範跑跑,他公然宣稱,在災難面前,除了母親,他誰都不救,因爲個人生命高於一切,在網絡討論中,超過40%的網友支持他的觀點;另一有巨大影響的事件,是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曝光,由此揭露出奶業系統性摻假摻毒的真相……

《文化縱橫》就是在上述大事件和時代隱喻中問世的。2008年10月,《文化縱橫》創刊號以“文化重建”作爲社論標題,開宗明義地宣佈:“《文化縱橫》致力於民族文化價值體系的重建。改革開放30年,我們見證了財富的快速增長,市場社會在推動經濟魔幻般增長的同時,也重塑了當代社會的各種關係。但人們發現,除了有錢,人生缺乏意義,社會缺乏文化,精英缺乏意識形態,民族缺乏精神……在富國強兵之外,我們需要建設一個怎樣的社會?我們要前往怎樣的方向?我們究竟應對人類大家庭做出怎樣的貢獻?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清楚,社會精英以及國民大衆對此遠未達成共識。”

檢視《文化縱橫》從2008年到2016年的封面選題,它們基本圍繞着價值崩壞與價值重建展開:中國精英的困頓與責任、慾望中國的價值想象、鄉土中國的精神創傷、保衛家庭、信任的危機、風險社會、腐敗的邏輯與根源……

儘管金融危機撼動了自由資本主義國際秩序的經濟基礎,但新自由主義的政治與文化影響仍然甚囂塵上。在中國的社會及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新自由主義浪潮推動下的權利意識、契約意識空前成長,但金錢至上、道德滑坡也達至極端,中國社會內部正日益生長出一種對源自新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反思批判需求。而《文化縱橫》在2008年創刊至2016年的工作,可以說是對這種社會批判需求的自覺呼應,是時代力量之手在藉助《文化縱橫》推動對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批判。

至2016年,國際上的大事是美國特朗普政權的上臺,以及此前的英國脫歐;國內則是十八大以來開啓的全面從嚴治黨、大力度反腐敗,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頒佈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些都預示着,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進入劇烈衰落紊亂期,反自由主義的保守主義上升爲西方社會主流;中國內部則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中國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日益明確,中國社會的自主性、能動性日益強勁。

2014年8月,《文化縱橫》推出了“自由放任時代的結束”的封面選題,大聲宣佈:“自由放任的改革時代結束了。”這一期的編輯手記寫道:“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改革已經悄悄發生了巨大變化……十八大以來,隨着一種新的、自覺的、主動的精神迅速登場,自由放任的時代落幕了。”在這期中,鄭永年寫道:“如果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政府的角色是扶持資本發揮作用,那麼今天政府必須在扶持資本和節制資本間實現均衡。”2016年12月號,高柏在《全球化爲什麼發生逆轉》一文中指出:“我們或許已經處於全球化鐘擺運動的轉折點,全球公共政策的主要議題正在從強調釋放市場力量的新自由主義範式向主張社會保護轉變。”

從2016年到2023年,《文化縱橫》的討論內容與前八年相比有了明顯變化,從對自由主義思潮的反思批判,轉向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探索,這一時期的代表性選題有:探索中國發展的新週期、爲什麼全球化會發生逆轉、中華文明與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社會科學的自主化道路、全球變局與中國模式再討論、構建中國政治經濟學模式、疫情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問答、擺脫貧困、反思美國模式……

2016年至今,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進一步衰退,中國式現代化正日益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文化縱橫》這一階段的工作,就是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方法的自覺探索。

《文化縱橫》十五年的思想歷程,實際上反映了這個時代存在的相反相成的兩條主線:一條是自由資本主義從鼎盛到衰落的下降之路,一條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艱辛探索之路。這兩條時代主線,都指向一個核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開拓。辦刊與做事,離不開對大的時代規律的把握。編輯的能動性,應該是對這種時代規律的遵循和揭示。

▍《文化縱橫》引領性的專題和文章

雜誌的好壞,取決於刊發文章的質量;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文章的好壞,則取決於文章對時代內涵的揭示及對社會未來走向的引領。在這方面,《文化縱橫》確實有一系列影響了社會和時代的文章。

(一)價值重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二次結合”

十五年裡,探索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一直居於雜誌的主導性位置。2010~2017年,我們持續推出了討論儒家文化的系列文章,在當時啓蒙主義批判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潮中,這一系列文章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和理論勇氣。

2011年2月號刊發了韓國學者金容沃的文章《中華文明的三大紀元》。金容沃將中華文明劃分爲三個紀元,第一紀元是孔子所創造,孔子把自己之前的中國文明傳統加以整理,創造了新的文明紀元;第二紀元由朱子代言,以他爲代表的宋明理學,迴應了印度佛教的挑戰,以及西方文明及基督教的挑戰,創造了主體性新理論的第二紀元;第三紀元則是由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所創造,第三紀元面臨比佛教更深刻的西方文明的全面挑戰,毛澤東正是通過不斷將西方傳來的共產主義進行“格義”,使之中國化,進而開啓了文明的第三個紀元。在2011年自由主義浪潮在國際國內瀰漫之際,在否定革命進而否定中華文化的現代啓蒙主義思潮中,公開宣稱中華文明的第三紀元是由中國共產黨開創,公開宣稱中國文明將可能替代美國文明對世界的主導地位,這是多麼地具有遠見卓識和理論勇氣。

2014年2月號和2015年6月號,《文化縱橫》相繼推出由修遠基金會撰寫的兩篇報告:《我們今天應該如何面對傳統文化》和《從激進革命到傳統文化復興——當代意識形態重建的歷史契機》,這兩篇文章發表後均引發了重大反響。

今天回望十年前,中華傳統文化的持續復興,一方面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需求,另一方面反映了社會主流價值重建的內生動力。自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陷入低潮,中國即面臨着主流意識形態重建的任務。而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價值資源,對我們這個有着幾千年歷史記憶的民族而言,無疑是最直截了當的重建路徑。

《文化縱橫》刊發的這一系列討論中華文化復興的文章,都可以放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任務中加以理解。但是,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方面,主流理論面對着一系列尖銳的挑戰,必須進行深入的理論討論。

首先,就是如何處理“五四”激進反傳統、中國革命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傳統文化一直與“封建保守”捆綁在一起,倡導優秀傳統文化有着莫名的禁忌。理論上更加棘手的是,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復興與中國革命的關係,因爲中國革命高揚的是“五四”反傳統的旗幟,如何在理論上說清楚“五四”精神的歷史合理性,又說清楚當代復興中華文化的歷史合理性,這是思想理論界必須面對的問題。而當時的文化保守主義中,確實存在着以復興中華文化而否定革命的思想主張。爲此,《文化縱橫》刊登的這兩篇文章提出了鮮明的觀點:“中國革命具有內在的歷史邏輯,類似於中國這般有着悠久文明傳統卻又欠缺工業化物質力量的國家,面對外來壓力而產生內部的激進革命是近代歷史中的普遍趨勢……儘管革命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如果沒有革命的成果,沒有依靠革命建成的新國家,傳統文化就會成爲歷史的遺蹟和景觀。”

其次,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復興與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關係。傳統文化產生於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壤之上,它具有穿透歷史時空的思想生命力,也有受制於當時生產生活方式的侷限性。而今日中國,正處於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科技革命日新月異,人類面臨的挑戰層出不窮。面對這些新挑戰,固守傳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它需要中華文化的當代轉化,需要中華文化開出新的普遍性,從中國的土地上爲人類社會的問題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因此,中華文化的復興,一方面應該爲當代價值重建提供重要思想資源,另一方面不應與保守主義劃上等號,而應成爲面向未來的新的思想武器。

(二)價值重建:持續探討中國的社會主義問題

討論社會主義問題,是《文化縱橫》雜誌辦刊十五年的一條編輯主線。過去三十年,有一種對社會主義的否定思潮,認爲社會主義說不清楚,中國的未來,是要融入人類文明主流(實指西方文明)。與此同時,由於改革開放引入了市場經濟,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不斷突破傳統社會主義的邊界,由此引發思想理論上的巨大爭論。

《文化縱橫》以文化重建爲宗旨,社會主義價值是當代中國的道統,直面社會主義改革中出現的種種理論與實踐問題,纔可能重建道統。爲此,我們組織了一系列的文章。

2015年2月號發表了《社會主義3.0》,該文將毛澤東時代稱爲社會主義1.0階段,鄧小平時代稱爲社會主義的2.0階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啓了中國社會主義的3.0階段。該文的問題意識,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上以後30年否定前30年的思潮,認爲新中國的兩個30年是前後接續的過程,它們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工業化,是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統一線索。“我們今天討論社會主義,討論社會主義的未來形態,要將社會主義置於真實的歷史過程之中,置於馬克思所描述的工業化大生產的歷史背景之中”,“要把社會主義看成是進入工業化以來,面對物質生產模式的全新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人們爲了追求更爲公平、更爲正義的生活的持續努力”。

2021年6月號刊發了原吉林省委副書記林炎志的《駕馭資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學》一文,該文主要面對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產黨如何領導與駕馭資本的問題。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說明,在社會主義階段,不可能消滅私有制,而是要扶持鼓勵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本是最爲活躍的因素。如何認識今天的資本?它與馬克思《資本論》時代的資本有何不同?共產黨如何領導並駕馭資本?這些問題,都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無法迴避的真問題。

林炎志在回答上述問題時,運用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但對馬克思主義的若干論斷和概念則做了進一步的闡釋。林炎志認爲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着一種“二元三層”的社會結構: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二元,它們既對立又統一;黨-資本-勞動是三層,黨處在社會的領導地位,資本則是組織社會生產的關鍵要素,勞動則處在被資本支配的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是最活躍的因素,它具有明顯的二重性:代表生產力的先進性與對勞動的剝削性。林炎志認爲,黨領導和駕馭資本必須做到關鍵幾點:第一,必須保證社會主義政黨的性質;第二,必須造就一個現代無產階級。這個現代無產階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級,而是經過馬克思主義思想洗禮的、以國有經濟爲基礎的、具有先進性的人工再生階級。

2021年6月號刊發了題爲《社會主義的第三次浪潮》的編輯手記,作爲對建黨百年的獻詞。這篇編輯手記的核心訴求,是在黨的100年華誕之際,討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性質、特徵及趨勢,以回答國際左翼對中國社會主義的誤解以及國內思想界的各種問題。該文將世界社會主義區分爲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爲18~19世紀工人階級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時期;第二次浪潮爲“十月革命”至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的時期,社會主義以國家形態出現,並形成了席捲全球的社會主義運動;第三次浪潮是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該文認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標誌,是在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中納入市場經濟,並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市場經濟的運動中,以社會主義價值爲導向,以國家戰略調控爲手段,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在組織生產與交換、引導消費與分配方面的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資本在發展先進生產力方面的引領作用;與此同時,又以強大的國有資本和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制約和平衡資本,克服市場經濟內在的分化傾向”。

▍從中國問題到世界問題

創刊之初,《文化縱橫》以“文化重建”爲追求,其核心關切是中國社會的價值重建問題,它既包含了當代生活中的道德失序與倫理重建問題,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的方向問題,還包括主流精英階層的道統重建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後,均指向1840年以來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歷經洋務、變法、共和、革命與改革等重大歷史時期,而每一歷史時期的時代主題,都形成了對此前時代主題的否定,進而導致中國社會難以形成穩定連貫的價值體系。這樣的焦慮,應該說是中國社會綿亙180多年的焦慮,它是典型的中國問題。這些問題,指向的是重建當代中國的合法性問題,同時也指向重建歷史中國的合法性問題。

2016年前後,《文化縱橫》辦刊的重點與此前相比則發生了明顯轉變,國際問題日益頻繁地成爲雜誌的封面選題,比如“全球化vs逆全球化”“鉅變來臨:俄烏衝突改變世界”“世界體系鉅變中的全球南方”“大分裂中的世界經濟”……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出現一系列混亂。中國人價值重建的未來指向忽然變得晦暗不明,原本作爲現代文明標杆的西方不再是中國意欲融入的“國際社會”的唯一代表。加之科技進步、環境變遷、跨國移民、全球化等一系列新問題的出現,使得中國問題越來越具有全球性,關注中國問題就必須關注世界問題,沒有人類問題的解決,就不可能有中國問題的解決。

世界局勢的震盪,近幾年莫過於中美戰略競爭、俄烏衝突引發的地緣政治與國際秩序的劇烈重組。正確看待這些變化,對中國讀者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對此,《文化縱橫》在幾個關鍵節點都把握住了國際政經形勢變化的趨勢。

第一,預言“中美矛盾上升爲世界主要矛盾的時代正在到來”。2021年8月號編輯手記寫道:“20世紀70年代因美蘇矛盾而形成的中美蘇戰略三角時代,20世紀90年代至2016年中美因經濟利益高度互補而形成的中美戰略競合時代,從此結束了”;“美國傾舉國之力打壓中國,將導致中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改變,戰略機遇期將面對重大不確定性,民族復興的戰略目標也將面對重大考驗”。

第二,揭示俄烏衝突及新冷戰導致的資本主義政治與經濟發生分離的現象。2023年2月號編輯手記寫道:“全球自由貿易規則遭到大幅度破壞,產業鏈供應鏈被迫重組,美國正以意識形態劃線的方式處理貿易問題,資本利益被政治秩序重組嚴重衝擊”;“自由資本主義秩序在相當程度上不再符合西方國家主要資本集團的利益,尤其不符合以民族國家爲單位的資本集團的利益”;“西方的政治力量正在着手摧毀此前由他們親手建立起來的自由主義經濟秩序”。

第三,呼籲在俄烏危機之後重構以南方國家爲戰略縱深的新型國際體系。2022年6月號的編輯手記寫道:“烏克蘭危機提示我們,必須爲類似的危機預作準備,其中的核心要義,在於重新審視當今的國際體系,準確把握其中的利與弊,放棄幻想,在參與並用好現有國際體系的同時,儘快準備新型國際體系的構建”;“而轉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恐怕是中國的歷史宿命”。

除了地緣政治,《文化縱橫》在價值變遷方面也保持了足夠的時代敏感性。2022年2月,北京冬奧會開幕,開幕式上演繹出的人類意識、和平意識、科技意識給人們帶來巨大沖擊。對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崛起的盛大宣示,北京冬奧會將重點放在“人類”與“和平”。從“我”到“我們”,從中國到全世界人類,它客觀上提供的是一個普世主義的世界想象,預示了中國的新世界主義正在覺醒。

爲此,2022年4月號和6月號相繼推出了《北京冬奧會的新世界主義》《雙奧開幕式之變:新普遍主義的興起》等文章,認爲“無論自由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乃至今天占主導地位的文化保守主義,它們都試圖在中國道路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普遍主義”;“建構新的世界主義,無疑是當代中國思想界的重大任務。這方面,回到‘中國特殊論’、回到‘中華文明中心論’是沒有出路的。今日中國,已是世界的中國,今日世界,也是中國的世界,人類遭遇的困境不獲解決,中國人當下的困難就不可能獲得解決”。

從2008年到2023年,《文化縱橫》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時代浪潮洗禮,獲得快速發展。承蒙讀者的厚愛,尤其承蒙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的理解與支持,可以欣慰地說,我們順應了時代需求,反映了時代變遷,站在了時代潮頭。

— 2023年12月新刊目錄 —

▍編輯手記

文化重建:從中國問題到世界問題

—— 《文化縱橫》十五年回顧

楊平‍‍‍‍‍‍‍‍‍

▍域外

大國競爭漩渦下TikTok案

陳靚

大國競爭背景下,跨國企業應當如何自處?來自競爭國家的敵意將會如何重塑跨國企業同主權國家之間的博弈策略?

▍封面選題:“升級”中國:尋找發展新動力

一個 14 億人口的大國若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將是一個世界史事件。

中國電動汽車崛起的秘密

高柏

一個積極打造企業競爭優勢的政府,在看到目前尚不存在但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產業前景時,會使用各種產業政策從上述六個方面打造本土企業在這個產業的競爭優勢。

“合肥模式”:地方發展主義新類型

郭年順‍‍‍

“合肥模式”容易被簡單地理解爲地方政府行爲和產業政策的結果。但回顧歷史,這並非政府的提前有意設計,更不是市場自發累積的成果,而是21世紀初以來合肥在招商引資、政企互動和產業升級過程中摸索學習形成的實踐產物。

技能升級如何匹配產業升級?——從國家主導到面向企業需求

許輝、姬煜彤

由於提升工人的技能是一項成本不菲的投資行爲,且存在“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風險,因此國家和企業會基於制度邏輯和歷史脈絡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技能形成政策。

駕馭模塊化:政策範式變遷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宋磊‍

模塊化是當代後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共同技術背景。所以,如果中國能夠成功地通過政策調整來駕馭模塊化,那麼這種政策實踐必將具有世界史意義。

▍政策

經濟增長的“大賬”思維——兼論爲何不應恐慌政府債務

許準‍‍‍

中國當代經濟問題的牛鼻子還是在經濟增長上,而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只有一個——資本積累,也就是不斷地新增投資。

▍世界觀

從金字塔世界體系到網狀全球化

王湘穗

未來的世界將是多中心的世界,一個多種權力制衡、多種文明並存、多種發展模式、多樣利益兼容、多類主體並存、區域網絡式的世界。

▍專題:足球與社會‍

嵌在社會中:中國“社會足球”發展戰略報告

修遠基金會

中國足球發展破局的關鍵,在於以培育壯大足球強國的社會與人口基礎爲引領,探索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面資源的新方式,撬動以縣域足球、社區足球、職工足球、青少年足球等爲代表的社會足球的全方面發展。

近代中國“足球之鄉”的形成——一項西式體育運動在廣東梅縣

趙崢

足球運動在梅縣的境遇,既是近代全球化與近代中國民族國家構建背景下中國地方社會變遷的縮影,也與近代梅縣人乃至廣東客家人的“身份政治”有緊密關聯,同地域文化和族羣認同的形成過程交織在一起。

▍新型跨國企業

非洲數字電視普及的中國方案——四達時代的非洲之路

翟秀鳳、王維佳‍‍‍‍‍‍

中國企業的泛非傳輸網絡爲本地頻道提供節目傳輸服務,助力各國國家傳播能力建設、社會認同建構和傳媒內容生產。

▍焦點‍‍

在制裁中艱難發展——對實體清單及其關聯企業的分析

張思、林錚宇、唐中柱

中美科技戰略競爭已然成爲雙邊關係的重要變量,更使得全球科技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對全球技術發展產生長遠影響。

▍縣域研究

“小縣大城”:新型城鎮化的未來樣態?

周立、羅建章

產業是“小縣大城”的核心依託,在縣域主導產業需要提質增效或迭代升級的背景下,“小縣大城”模式也走到了一個方向抉擇的十字路口。

欠發達縣域的“產業轉移陷阱”

李婷

欠發達縣域參與產業轉移承接競爭的代價是什麼,動力是什麼?產業轉移承接對欠發達縣域是構成發展“機遇”,還是“陷阱”?

▍經典重溫

“楓橋經驗”何以誕生

林新辰‍‍‍

爲什麼“楓橋經驗”會被提出?爲什麼“楓橋經驗”能夠在衆多經驗中勝出?“楓橋經驗”具有哪些特性?這些問題對我們今天思考黨如何運用典型經驗進行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爲《文化縱橫》2023年第6期(12月刊)新刊手記,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本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