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次表態,商業銀行該“放血”了

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可能比我預期的來得更快。不出意外,8月份會蓋棺定論。

何出此言?

前幾天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召開2023年下半年工作會議,其中關於房地產的部分着墨甚多,不僅再次提及“引導個人房貸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調”,而且有一個重量級表態:指導商業銀行依法有序調整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

僅半個月,央行態度發生鉅變,由之前的“鼓勵支持”、“友好協商”升級爲“指導”、“依法有序”。結合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不難看出,這一次“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勢在必行。

爲什麼是“指導”,而不是直接發“文件”?有人說,存量房貸利率是商業銀行和購房者之間已構成契約的事實,央行不好干預。即不好出臺“行政手段”,強制要求商業銀行降利率。

理論上確實如此,但國家真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成的。

覆盤2008年的存量房貸利率下調,我們會發現,當時下發的文件也並不是要求商業銀行直接下調房貸利率,而是將住房利率下限調整爲基準利率的七折。

說穿了就是,央行設置一個房貸利率下限,商業銀行自主選擇降還是不降。但實際上這麼做就等於是逼着商業銀行自行向這一標準靠攏。

原因很簡單,一旦利率下限確定,很多中小銀行會率先行動,搞“轉按揭”業務,挖牆腳,搶奪客戶、搶佔市場份額。其結果是商業銀行之間內卷,大行爲了不流失客戶,最終也會加入到實質推進存量貸款利率七折的行動中,並允許客戶行內轉按揭。

這需要有個過程,說白了就是市場自我調節。

總結來說,降存量房貸利率其實並沒那麼複雜,央行只需要啓動一個市場化的調整機制,並釋放對於轉按揭的寬鬆態度,這事兒就水到渠成了。

很多人現在還在糾結“存量房貸利率會不會降”,其實是壓根沒理解這事兒的底層邏輯,即沒理解當前時期降存量房貸利率的必要性。

總結來說有兩個:第一,貸款的太少,提前還貸的太多。

現在的情況不僅是鉅額資金躺在銀行裡,銀行需要支出鉅額存款利息,更嚴重的是,貨幣傳導失靈,貨幣乘數效應失效。

華創證券張瑜測算,上半年提前還貸規模超2萬億,較去年同期多1萬億,而今年上半年新增房貸只有1.46萬億。

重點是,這一趨勢目前絲毫沒有逆轉的跡象。核心原因是房地產在一季度短暫衝高後,二季度又二次探底了。

尤其是剛剛過去的7月,房地產差到極致:7月單月,百強房企銷售額環比下降33.5%,同比亦大降33.1%,降幅較上月進一步擴大。受此影響,百強房企前7個月的銷售業績增速由正轉負,同比降低4.7%。

過去兩年,居民部門的消費貸款都是降低的,個人房貸增量也是逐年萎縮,唯有經營貸大幅增加,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轉貸”的結果,本質上是利率差過高,倒逼很多家庭節衣縮食也要提前還貸,降低家庭資產負債表。

第二,消費撐經濟的關鍵時期,老百姓的流動資金都用來提前還房貸了,消費自然會被擠壓,這是國家不希望看到的。

而調整存量房貸利率有助於降低存量房按揭月供,對促進消費有巨大幫助。舉個例子,純商業貸款100萬,期限30年,按原利率5.88%計算,月供5918元,利息總額113萬。若利率降至4%,月供降至4774元,利息總額降至71.8萬。

也就是說,存量房貸利率降至新增房貸同一水平,貸款100萬,每月月供可減少1144元,利息總額可減少41.2萬,這是一筆鉅額資金,足夠在很多縣城全款購買一套大房子了。

最重要的是,這筆錢釋放出來後,是很可能會呈現在消費市場的,對於促消費拉經濟,有顯著作用。

當然了,不能忽略的是,降存量房貸利率也有助於釋放改善型需求,活躍二手房市場交易,加快樓市復甦。

所以,站在宏觀視角,商業銀行是時候“放血”了。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降存量房貸利率到底需要商業銀行讓渡多少利潤?

央行數據,目前我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9萬億。有券商計算,存量按揭利率加點下調,可能影響商業銀行每年利息收入2000億左右,影響淨利潤約6個百分點。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銀行不是做慈善的,他們眼裡只有利益,做的就是晴天送傘雨天收傘的生意,讓既得利益者讓利,比殺了他們都難。

這話我也說過。但我更說過,降存量房貸利率其實就是博弈的藝術——宏觀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商業銀行對利潤的追求,以及商業銀行如何以最低的代價實現利益最大化。

說穿了,降存量房貸利率現在既有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有民意基礎。

從目前劇情的演變來看,宏觀需求的優先級別顯然大過商業銀行自身的利益考量。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已經上升到“法治”層面了。直白點說,這事兒已經板上釘釘了。說穿了,商業銀行在中國整個經濟制度安排中有其特定位置。

爲什麼促進消費非降存量房貸不可,二者有必然聯繫嗎?

當然有。

消費是經濟的重要支撐,但它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我始終相信一個事實,兜裡真有錢,是不可能不消費的。

問題是現在大家兜裡沒錢,而頭部的有錢人消費需求有限,他們是指望不上的,低收入者飯都快吃不上了,更是捂緊錢包不消費。所以中間有房一族無疑就成了消費的主力軍,但疫情三年,很多人的月供負擔能力被嚴重打擊,消費能力更是被牢牢限制。

促消費的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現在的情況是財政緊張程度超乎想象,發錢和發券之間只能選擇發文。

現在能用來提升消費能力的常規且立竿見影的手段,也就只剩壓低利率了——降低利率,即降低有貸一族的月供負擔,解救一批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中產,消費提振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事實上,回過頭來看,我們今天消費上不去,銀行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中國居民家庭差不多7成的財富都在房子上,其中債務佔一大半。我們總說,過去二十年地產商爲銀行貢獻了鉅額利息,殊不知和購房者相比,地產商就不值一哂了。

前面提到,居民部門房貸餘額39萬億,其實這個數字並未包含利息,只是全國人民欠下的本金,如果再考慮利息,這個數字基本上要翻倍。

2022年我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2.3萬億,其中39萬億房貸就貢獻了65%。我想說的是,不管是商業銀行還是金融機構,本質上都是靠着吸血全社會發展起來的,是靠透支數以千計的家庭二三十年的未來,纔有今天的規模和利潤。現在需要他們割肉放血的時候,他們卻遲遲不動。

這麼多年,大家應該也看明白了,房地產本質上就是披着實體外衣,寄生了一大批金融機構,不斷收割後來者的金融接盤遊戲罷了。底層民衆的眼裡,看到的是避風港灣的房子,金融者看到的都是利益。這是放諸四海皆一樣的資本遊戲,不是我們的獨創,但問題是再沒有比我們收割更狠的。因爲我們缺乏最基礎的個人住房託底保障政策,問題樓盤的受害者,永遠都是付出資金最多的那批人。

今天聊的有點多了,情緒宣泄也沒控制住。

簡單做個總結,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經濟問題,商業銀行的利益,個人的消費,權重都低於經濟大局穩定。換句話說,穩定纔是當下市場的共同底線。但當下的形勢已經很嚴峻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尤其是在出口和投資不給力的情況下,下半年經濟增長的發力點在於消費。

可現實是,都在指望內循環救經濟,但老百姓很顯然已經拉不動內需了。

破解之道,藏在存量房貸利率裡:降低還貸一族的月供壓力,商業銀行讓渡一部分利潤。正如我們之前說的,讓得利者讓利,無異於與虎謀皮,難度可想而知。所以纔有了後來的央行“指導商業銀行依法有序調整存量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上升到國家層面,事情的性質也就變了。

但平心而論,今天的房貸餘額與2008年相比,已經高出數倍,這意味着存量利率降至新房同一水平,需要商業銀行大放血。

疊加商業銀行自身也有淨息差壓力,所以後續存量房貸利率大概率會降,但也是有條件的,比如可能提高降準降息的基數,比如下調存款利率進行對衝。

底層邏輯是:羊毛出在狗身上,最後豬來買單。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裡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