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位列中國高等教育最活躍的捐贈人:以行業優勢賦能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建設
(原標題:楊元慶位列中國高等教育最活躍的捐贈人:以行業優勢賦能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建設)
近日,由明善道發起並編寫的《2023中國高校基金會大額捐贈觀察報告》在京正式發佈,2023對中國高等教育最有承諾的大額捐贈人榜(簡稱“青雲壯志榜”)也同時發佈。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入選,升至中國高等教育最有承諾的大額捐贈人第6名,位列中國高等教育最活躍的捐贈人。
學科建設,尤其是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學科建設,是楊元慶高校捐贈的重要主題,也是國家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抓手。2015-2023年間,他以個人名義在國內的捐贈金額超3億元,捐贈用途包括設立獎學金、獎教金,設立講席教授,支持國際交流、科研攻關,建設科學計算中心和支持教學大樓建設,捐贈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作爲國內高等教育持續大額捐贈代表,楊元慶捐贈團隊接受了報告訪談,分享了捐贈背後的故事。以下爲楊元慶捐贈團隊的訪談節選:
1. 我們注意到元慶給高校的捐贈從2015年以1000萬在上海交大設立“楊元慶教育基金”、後向母校上海交大、清華大學求真書院捐贈,去年底又向母校中國科大發起捐贈,他是國內極少數的高等教育持續大額捐贈者,您瞭解他持續捐贈的原因嗎?是什麼激勵他?
元慶捐贈團隊:在向中國高校、科研機構捐贈方面,元慶是一位長期主義者。近年來,元慶長期關注支持基礎科研創新和科技人才培養,並以個人捐贈的方式持續爲教育、科學研究和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做貢獻,踐行企業家社會責任。我們認爲,激勵他的是他本人對教育科研事業和對科技發展的關心和關注,也是出於他作爲一名企業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 我們注意到,元慶的大額捐贈用途主要用於計算機、數學這些學科建設,請問選擇是基於什麼考慮?
元慶捐贈團隊:元慶曾多次提到,計算機和數學都是國家戰略科技發展的基礎性學科。元慶自己在大學和研究生都是學計算機專業的,對於數學之“要”和數學之“美”,早在學生時代就深有感觸。
他認爲,數學是“基礎中的基礎”,是物理、化學、生物、工程學等諸多應用科學的創新基礎和源泉。數學不僅是我們認識和發現世界的工具,是培養求真務實思維方式的一種訓練,它更是科學之母,是所有應用科學的基礎和源泉。比如,現在飛速發展的集成電路、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科技,都是以數學分析和數學模型作爲基礎。
因此,數學科學的發展、數學人才的培養,不僅關乎我們國家在數學這門基礎科學領域的學術水平,更關乎到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關乎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
而計算機現在已經成爲數字化、智能化社會的“通行語言”。編程等計算機學科的入門課程,已經越來越成爲面向中小學生的科普課,成爲人人必須掌握的技能。無論是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創新,還是數字化、智能化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都是建立在計算機作爲工具和基礎設施的前提下推進,因此計算機已經越來越像數學學科一樣,成爲科學發展的基礎。
元慶認爲,企業家的大額捐贈對於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科研項目攻關突破、提升基礎學科的教學水平和學科建設水平、提升科研基礎設施的質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像數學這樣的基礎學科,雖然非常重要,但近年來由於就業和收入壓力等現實原因,數學這樣的基礎科學一直不是很多優秀學生的首選專業。長此以往,會讓我們國家的基礎科研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失去堅實的地基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丘成桐先生爲代表的教育大家,選拔天資聰慧的少年學子,因材施教進行培養,讓他們從小立大志,心無旁騖做學問,元慶認爲這非常可貴,也需要長期耕耘,他希望能夠通過捐贈爲這樣的事業盡綿薄之力。
3. 我們注意到,8年時間元慶向高校發起6筆大額捐贈,捐資用途包括設立獎學金、獎教金,設立講席教授,支持國際交流、科研攻關,建設科學計算中心和支持少年班學院大樓建設,請問您認爲捐的最有效(帶來影響/改變最大)是哪一次?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什麼方式或組合比較好?
元慶捐贈團隊:以上提到的捐贈資金的用途,是基礎科研創新體系中的“一體多翼”,每一項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只要是對國家基礎科研發展有利的舉措,元慶在捐贈時都會考慮支持。
如果說最特別的一次捐贈,是2021年他在母校上海交大125週年校慶時,個人出資1億元人民幣,採用聯想最先進的高性能計算產品與技術,爲上海交大捐建了一座全國高校算力最強的綠色水冷高性能計算中心。2021年12月,“楊元慶科學計算中心”在上海交大位於張江科學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內正式啓用,這套綠色水冷高性能計算集羣,被命名爲“思源一號”——既代表了元慶對母校培育的感恩和思源之情,也承載着他希望能夠以此助力國家基礎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情懷。
在上海交大125週年校慶儀式的演講中,元慶曾經用“情”、“能”、“願”來表達他對這次捐贈的初心。所謂“情”,是他自己當年在交大計算機系讀書時,全系唯一一臺電腦是校友王安博士捐贈的,爲當時的學生們打開了神奇的大門。那時他就種下夢想,將來要如王安校友一樣飲水思源,回饋母校;所謂“能”,而且聯想在全球首創的溫水水冷技術,讓聯想的高性能計算機成爲綠色低碳環保的典範,以行業優勢賦能高校科研;所謂“願”,是因爲在大學和科研機構,高水平的高性能計算能力是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必不可少,且迫切需要的基礎設施。尤其是氣候變化、先進能源、天體物理、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涉及到密集計算、海量數據處理的學科領域,有了“更快、更強”的算力加持,科研人員才能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取得更多的創新突破。希望他的這次捐贈,能夠助力母校和國家在基礎科研創新領域取得更多突破,培養更多頂尖科研人才。
● 作爲國內高校算力最強的高性能計算中心,思源一號爲上海交通大學推動包括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等在內的多領域研究重大發展,加快解決氣候變化、疫情威脅、能源危機等全人類面臨的棘手問題,提供了強大算力支撐。舉例來說,2022年5月,全球科學合作項目EHT(事件視界望遠鏡)發佈了銀河系中心具有太陽400萬倍質量的黑洞“人馬座A*”的圖像,這是繼2019年首次發佈來自M87室女座橢圓星系中心的黑洞圖像之後,這個項目的第二個重大科學突破。“楊元慶科學計算中心”內的“思源一號”高性能計算集羣在數值模擬與圖像生成中參與了大規模計算,爲最終生成黑洞圖像貢獻了強大算力。
4. 我們注意到,元慶目前捐助的學科領域主要是數學、計算機科學等。現在國家倡導大力發展交叉學科,元慶認爲,有哪些交叉學科也值得關注?
元慶捐贈團隊:學科的交叉領域,往往蘊藏着豐富的創新機會。隨着“AI+計算”的協同發展,在機器人與具身智能、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學等領域都很值得關注。
5. 對於高校而言學科建設是重中之重,明確學科方向、匯聚一流師資、建設研究平臺是三大要件,您認爲目前高校最需要的外部支持是什麼?作爲捐贈人/企業,能爲三要件帶來哪些輸入?
元慶捐贈團隊:三者都很重要。元慶對高校的捐贈資金用途,也主要投向這幾個方向。例如,2015年,元慶向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1000萬人民幣,設立“楊元慶教育基金”,用於資助計算機系優秀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支持在專業領域表現突出的青年教師;2017年2月,元慶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捐贈了1000萬元人民幣,併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楊元慶教育基金”,用於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建設。同時,設立了“楊元慶頂尖科研獎學金”和“楊元慶卓越講席教授”,獎勵學術科研能力突出的學生和教授;2020年3月,元慶再次以個人名義向中國科大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於中國科大新冠疫情科研攻關,並推動學校公共衛生研究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建設;2022年9月,元慶向清華大學求真書院的捐贈,主要用於聘請知名數學大師和講席教授到求真書院授課,以提升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同時支持求真書院的學生和教授進行學習和交流,促進學術成長和知識傳播等。
作爲企業,聯想集團也積極與高校進行聯合人才培養和產學研合作。從科研方向、科研效果、人才培養等方面,高校需要來自企業的大力支持。從產業共性關鍵問題上抽象出來的科研問題,可以爲高校提供源源不斷的科研方向。校企聯合攻關,可以加速科研效率,提高成果產業轉化的效果。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可以幫助高校培養更有實戰經驗、產業視角、全球思維的人才。
6. 迄今,元慶最早捐贈並啓動的教育基金已持續8年多了,請問成效如何?
元慶捐贈團隊:元慶向上海交大捐贈的“教育基金”,2015年5月成立。用於資助計算機系優秀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支持在專業領域表現突出的青年教師。根據校方提供的報告,2015年基金成立以來,截止2023年,共獎勵了優秀本科生65名,優秀碩士生21名,優秀博士生24名,孫永強青年學者獎(優秀青年教師,3年期)9名。
中國科技大學教育基金使用,則主要面向中科大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和數學科學學院。據校方提供的報告,截止2023年,計算機學院共計獎勵優秀本科生48人次,博士生24人次,卓越講席教授30人次。數學院共計獎勵優秀本科生56人,博士生28人次,卓越講席教授12人次。
7. 以楊元慶向高校的捐贈爲契機,聯想集團跟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也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請問聯想的產學研合作最早開始於什麼時間?主要爲了解決哪些研發問題?他的捐贈對聯想的產學研合作帶來了哪些影響?
元慶捐贈團隊:早在1998年,聯想集團作爲國內首家企業贊助了中國計算機學會 (CCF)首屆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 元慶時任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參加論壇並發表主題報告。YOCSEF爲青年計算機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和促進成長的舞臺,有衆多高校的青年學者參加。從此,聯想與高校走上了產學研緊密合作之路。
產學研合作需要解決研發中的哪些問題:產學研合作,需要校企攜手解決研發中的廣度、深度和轉化問題。從廣度來看,高校具有更加廣泛的科研探索能力,幫助各個科研領域尋找理論突破機會,不少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誕生於高校。科技企業,需要及時瞭解前沿科研動態並制定相應的技術戰略。從深度來看,高校可以在某些場景和細分技術領域持續攻堅,做到單點極致突破。而企業可以在產業、系統、部件等制約因素下與高校開展合作,不斷突破可用技術極限,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用戶價值。最後,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是產學研各方都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聯想聚焦人工智能、智算平臺、智能設備核心部件、智能服務與運維等領域,依靠一流技術團隊,基於產業關鍵共性問題和中長期產業化機會等優質資源進行產學研合作。一言以蔽之,“高校和企業要聯在一起想”,只有這樣,纔能有效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源源不斷孵化有技術領先性、產業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作爲一家全球化高科技企業,聯想集團一直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工作。聯想不僅設立了“聯想研究院-業務部-聯想創投”三級研發體系,並且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積累了大量核心專利與技術。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是聯想創新體系中的一部分。我們的校企合作有着悠久的歷史,也產出了大量成果。例如,2021年4月,元慶個人出資1億元爲母校上海交大捐贈了“思源一號”高性能計算中心,其算力位居中國高校第一,具有超高計算密度與功耗密度、綠色節能、能源可循環利用三大技術特色,爲物理、化學、天文等基礎科學領域的科研團隊提供了強大的計算支持。建成半年後,“思源一號”便參與了銀河系中心超大黑洞“人馬座A”的圖像生成,爲這個重大科學突破貢獻了強大算力。另外,聯想集團和上海交大聯合課題組基於“思源一號”高通量材料智能計算方法,實現了高亮不鏽鎂的成功研製和首次商業應用。
元慶向中國高校的捐贈,是他個人的慈善捐贈行爲,並非爲了達成校企合作刻意而爲。他對高校的捐贈行爲,的確有利於增進聯想跟受贈方雙方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從而爲聯想跟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帶來了更多機會,有利於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