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和“麥琳”,父母式伴侶教科書

《再見愛人4》火了,收視率和討論度創新高,被調侃爲“華人春晚”,兩個人物“功不可沒”。

一個是楊子,一個麥琳。

楊子曾經在黃聖依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對她伸出援手,給了她滿滿安全感;

然而,隨着楊子在節目中展現的那種無視規則,隨意否定和打壓伴侶的態度,讓觀衆理解了,爲什麼黃聖依會說“感覺越來越“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歌手李行亮和妻子麥琳表面上琴瑟和鳴,妻子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丈夫,然而,自己卻覺得委屈,並不快樂。

麥琳既喜歡爲家庭省錢,又羨慕別人可以收到昂貴的禮物,既希望老公提供浪漫的情緒價值,又覺得老公不理解自己……

李行亮因爲這些深感無力,甚至崩潰大哭。

對此,網友們毫不客氣地說楊子“爹味兒十足”,而麥琳“媽味兒都溢出屏幕了”。

很顯然,這不是兩個積極的評價。

之所以兩人的行爲模式引起熱烈討論,或許是因爲他們提醒並戳痛着我們的某個部分,因爲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感受到:

渴望妻兒以他爲尊,說教味甚濃的男人;過度付出,在瑣碎和抱怨中迷失的女人……

甚至,我們自己也不小心走進了這樣的困境。

雖然鏡頭下的真人秀不能完全當真,但或許能給我們一種啓示:

“越位”的相處模式,往往就會成爲破壞親密關係的元兇。

“你懂什麼,都聽我的”

你聽說過“爹系男友”嗎?

這個在年輕人語境裡流行的詞彙,其實暴露了女性對另一半的期待。

靠譜、踏實、神通廣大,像老父親一樣默默爲你解決生活裡的所有難題。

想想,有這樣的另一半在身邊,自己只要撒撒嬌就好了,多麼舒適!

《再見愛人》第一季裡的老王,就有這樣的特質。

踏實、勤奮、慷慨,能吃苦,行動派,節目中回憶兩人的相處細節,能感受到他對朱雅瓊濃濃的愛。

就連身邊不少朋友都說,老王這樣大方實在的老公上哪裡找。

也許年少時的朱雅瓊,會把這樣的周到視爲浪漫;但是到了中年,她逐漸感受到了“爹系”的另一面,避免不了“爹味”。

老王雖不善言辭,但是語言刻薄,隨時隨地貶低朱雅瓊,把對方當做不懂事的小孩:

指責她的音樂劇太幼稚;

領證那天說她穿得醜;

不斷挑剔和指責背後,其實他傲慢的心理在作祟:

他享受着自己的安排和對方的順從,因爲這彰顯了自己的權威和控制力。

如果說老王的“爹味”是無意識的,那麼還有一類伴侶,他們言語裡的“爹味”,是爲了實在的利益。

電影《致命女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羅伯是一位事業有成的男性,他的妻子貝絲在家當全職太太,每天的任務就是料理丈夫的飲食起居。

貝絲曾經的夢想是當鋼琴家,當她想重新撿起鋼琴的時候,丈夫表示反對:

“彈鋼琴?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夠忙碌了,你還是把時間用在照顧家裡吧。”

無論是貝絲穿了新裙子還是改變了髮型,他都毫無察覺。他告訴貝絲,“聽我的,你是一個很完美的妻子,現在這樣很好。”

事實上,他只不過想控制局面,讓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只有把妻子牢牢地控制在家庭主婦的位置上,他纔可以安心工作,並且找其他的女人。

像羅伯這種說起事來頭頭是道、外表光鮮的男性,在一開始是具有迷惑性的。

他們經常在伴侶面前扮演那個引導者、主宰者的角色,要求伴侶放棄自己的個人意志,遵從家庭利益;

對伴侶表示出濃厚的愛意,並且要求伴侶聽他們的,按照他們的意志去行事。

不少女性在關係之初會容易被“他這是太愛我了”、“這充滿男人味兒”的感受所迷惑。

然而正是他們內在的虛弱,才使他們需要誇大自己的能力去塑造一個偉岸的形象。

他們維繫關係的法寶通常是,通過貶低打壓對方,通過讓對方能量逐漸萎靡,牢牢拴住對方。

生活裡,我們常常因爲缺乏安全感,陷入“爹味”伴侶的“陷阱”:

比如:

“你再也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伴侶了”;

“你懂什麼,頭髮長見識短”;

“你出去能找到什麼好工作?算了吧!”這種話就會讓很多家庭主婦喪失踏出家門的勇氣。

和“爹味”伴侶相處久了,一方面在生活上或者經濟上會越來越依賴對方,另一方面,會感覺因爲長期歪曲的打壓,變得不自信,不敢踏出自己的舒適區。

“除了他,再也沒有人對我這麼好了吧。”

然而獨立的個體內在壓抑的需求卻是真實的,會因爲喪失話語權、自由感而感到壓抑、痛苦。

隨着關係的加深和我們本身的成長,這種權利不對等的關係模式,很容易走向破滅,兩敗俱傷。

“我都是爲了你好”

如果說很多男性對自己的“爹味”缺乏察覺,“媽味”則是大部分女性自己都不願意接受的一個評價。

節目前幾期裡,麥琳還被調侃“來戀綜的吧”,隨後她的“體貼”就讓人感到不適:

李行亮說不想吃水果,她說應該多吃,對方無奈地吃了;

她不斷打斷李行亮彈吉他,詢問各種小事;

採訪時李的衣服不合適,麥琳第一反應是蹲下來給他整理衣服;

這種“操心”還延續到了其他人身上。

麥琳做導遊的一天,因爲資金緊張,不讓劉爽買菸,對方說自己可以不吃早餐省錢。

麥琳立刻不停追問:“怎麼可以不吃早飯卻要抽菸的呢?”

這一幕像極了強制要求孩子穿秋褲,吃青菜的“老母親”;

然而對方是成年人,無視對方的真實需求,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做,這樣的關心,除了提醒外,更會讓人有一絲“管教”的意味。

麥琳說“亮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然而對方的表情卻讓人玩味,張泉靈最後直言這一對的關係,更像“母子關係”。

我們常說“媽味”,這不僅指的是外形,更多的指的是一個人喜歡碎碎叨叨,在細微處耗費太多精力,陷在一面付出一面抱怨泥潭裡的狀態。

麥琳的困境,在婚姻中其實很常見。

我見過有的妻子給出差丈夫打電話,從行李的準備,到出差地的天氣,再叮囑航班時間,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還有很多女性長輩對另一半的關心語言,

而年輕女性則更希望對方改變,

如果說,一方樂於付出,另外一方樂於享受,那倒是琴瑟相和。

然而,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充滿付出感的女性和對抱怨無限反感的伴侶,費力不討好,這樣“不被看見”的結果讓人心疼。

爲什麼會這樣呢?

換個場景感受一下就知道了,年少時,我們對媽媽不厭其煩的叮囑和管教是什麼反應?

開始是被關心的感動,次數多了,就變成:

“能不能少管我”;

“別再說了我知道了”……

說到底,“媽味”的互動背後,是一方想要“越界”,侵入另一方的個人空間,指導你的行動,這裡面帶有濃濃的“控制感”,很容易剝奪他人的人生體驗。

當然,兩個人的相處模式是共同培養的,並不單是一方的責任。

擁有過強付出感的人,或許由於成長經歷的原因,未曾被無條件地疼愛過,包容過,往往自我內在價值較低。

加上長期以來社會對賢妻良母的歌頌和捆綁,會不自覺地用自我犧牲式的方式,付出過多,未能做好自我關懷。

反倒是不斷期望對方能夠看見自己的付出,並作出符合自我期望的回饋。

實質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奢望。

一個人不夠愛自己,誰還能更懂你,心疼你?

還有一個不易覺察的動機是,當我們付出很多,在道德上佔領制高點的時候,無形中像對方傳達了一個信號:

“你得聽我的,否則就是沒良心的壞人”。

而反過來看被照顧的一方,表面上看在婚姻當中得到了實際利益,但是,由於長期被能力弱化,剝奪做決定或者自由探索的機會,會感受到“情感窒息”。

關係是需要平衡的。享受照顧的人或許沒有意識到,付出多的人並非毫無需求,她期盼的,有可能是經濟回饋,也有可能是情緒價值。

她在渴望被看見和被欣賞。

當然,對於很多人而言,其實他是懂的,真相是:

他不需要付出很多就可以維繫關係了。

“父母式”的伴侶,阻礙了我們成長

我們能發現,“爹味”“媽味”相處模式不同,本質卻是一致的:

他們都是以愛爲名義,在越界干涉和破壞他人的主體性,弱化對方能量,以達到控制對方,維繫關係的目的。

要想打破這種格局,僅僅依靠對方的良知或者道德譴責是不夠的,核心還在於雙方的價值匹配。需要通過雙方能量的調整去重新建立平衡。

處於弱勢的一方,一方面需要通過提升自己的社會和家庭資源,去爭取話語權。

比方說,健身提升個人形象;賺錢保證自己的經濟地位,去實踐,提升自己。通過拿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找回自信。

另一方面也需要回到內在,去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

我們所說的價值匹配,更重要的是一種內在精神力量的匹配。

當你做好自我關懷,優先照顧心疼好自己,把自己當公主一樣愛護的時候,力量感會起來。

當然,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也很重要,在感覺到不被尊重的時候,反擊也是需要的。

比如黃聖依在節目中有了比以往更多更深刻的表達,楊子是有所觸動的,他發現妻子並沒有如往常一樣,那樣去配合自己,而是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這對雙方關係的鏈接是有益處的。

對於處於強勢的一方來說,需要嚴守邊界,尊重對方。

這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突破的事情。因爲對這樣的人而言,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很多靠控制他人來獲取能量。

或許,我們同樣需要嘗試把心回到自己身上來,做好自我關懷,選擇合適的方式滋養自己。

比方說播放喜歡的音樂,泡個澡,出去在大自然中欣賞美景,豐富自己的業餘愛好等等。

當你的心漸漸沉浸在美好的事物當中時,耗在其他人身上的能量就會減少。

同時,也需要信任身邊人,把學習和犯錯的權利交給對方,讓對方有機會成長,也可以真正解放自己。

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畢竟,愛滿自溢,只有好好愛自己,我們纔有能力給出對方真正需要的愛。

*本文由茗荷與張德芬空間主筆團共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策劃丨kiwi

編輯丨李小豆

副主編 | 花花

總 編 | 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