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華藥董事長詹青柳:走出實驗室 讓生醫研發成果產業化
詹青柳(左)、林國鍾(右) 圖/本報資料庫
臺灣經濟關鍵的下一步 新政高峰論壇
藥華藥董事長詹青柳認爲,臺灣生技最重要的是要加速研發的成果可以產業化,臺灣有中研院、工研院、生技中心、國衛院,還有大專研究機構,他們有很多的研發案,惟長久以來這些機構的學者專家的研究都是以發表論文爲目標,絕大多數並未出走實驗室,這是很可惜的!應該要結合產官學研醫資源,加速研發成果產業化。
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鍾則認爲,政府政策對生技產業影響至深且遠,2007年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是推動新藥蓬勃發展的最大動力,而後科技基本法、再生醫療等法案的過關,甚至是科專補助,都爲產業奠下基石。例如藥華藥15年前就是拿到政府5,000多萬元的補助,這個資金就是很大的鼓舞,也是Ropeg(即P1101)新藥成功的動力。
Ropeg不僅是藥華藥自行研發生產的新一代創新長效型干擾素,而且是一條龍從研發臨牀、取藥證、生產到行銷的原創新藥,至今已獲全球約40個國家覈准用於成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患者。
此外,Ropeg擴大適應症應用於治療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ET)的全球第三期臨牀試驗,預計2025年向各國申請藥證,而用於早前期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的全球第三期臨牀試驗也將啓動,足見政策法規是生技產業最關鍵的命脈之一。
此外,人才和資金也是生技產業打進國際賽局的必要條件。臺灣的科技業者和資本家能夠把賺到的錢儘量投入到生技產業,這樣臺灣不僅有半導體的護國神山,也會有生技產業的護國羣山。
詹青柳表示,臺灣生技產業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非常完整的健保資料庫,如果可以結合科技業AI技術,透過大數據分析,生技產業就衍生髮展出新藥和創新醫材。不過,健保資料庫目前僅開放給學研單位應用,若未來法規可鬆綁,讓產業界也可應用,那麼不僅是國內生技業就是國際藥廠或學研機構,都有機會擴大和臺灣作,創造更大的利基。
人才培育方面,生技產業比較早紮根,不少企業會資助相關碩、博士研究生學習等各方面經費,也有一些研習營課程,讓學生共同參與,這些碩、博士學生畢業後,就會對產業界比較熟悉,而不用再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這個人才的培育方式對生醫業者來說是很大的資源。
她認爲,生技業者必須要有世界觀,早期選題的時候,就要深入研究病患數、技術專利能否突破、階段臨牀的資金需求、國際競爭力和如何行銷全球、以臺灣產業的現況、資金和投資人的心態,基本上戰線不能拉太長,也不能太燒錢;像精準醫療、再生醫療、新劑型新藥等成功的機會比較大。
另外,罕病(孤兒藥)領域雖然病人數不多,但價格不錯,而且美國政府也有一些優惠,都是適合發展的方向。現在中研院、工研院還有不少學研機構都精準醫療發展,也以病人的個體爲基準去研究,發展到細胞治療。美國總統川普當選後,新任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就是細胞療法的信徒,未來將有助國內細胞療法前進美國,因此,政府的法規要加速與國際接軌。
林國鍾則是期許政府能夠編列100億元,甚至是200億元的「新藥基金」,該基金獨立於健保總額之外,可大幅縮短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時程,這個資金到位後,除了會鼓勵國內生技公司投入研發,也會吸引國外的生技公司和資金來臺投資和臨牀製造,臺灣將成爲繼舊金山、波士頓之後,全球第三大生技中心。
林國鍾認爲,以臺灣資本市場的活絡,新藥基金不僅會吸引華人資金前進臺灣來,未來臺灣不僅有半導體,也會有創新藥物,遍地開花的榮景將打造生技產業成爲護國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