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縮水、裁員壓力驟起 “糾偏”之路上養老險公司轉型陣痛持續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孫詩卉 上海報道

近日,隨着各家養老險公司2024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陸續披露,7家養老險公司上半年盈利情況也浮出水面。7家養老險公司中,國壽養老、平安養老、國民養老實現盈利,泰康養老、大家養老、恆安標準養老、新華養老均處於虧損狀態,四家合計虧損超16億元。

事實上,養老險公司的經營正在轉型的十字路口,2023年末,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過渡期爲3年的《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要求養老險公司迴歸養老主業,明確養老險公司只能經營“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年金險、人壽險,長期健康與意外傷害險)、商業養老金(下稱“商養”)、養老基金管理與保險資金運用”4類業務。

這意味着,曾爲商業養老險公司貢獻大量保費收入的短期健康險業務不得不被“出清”。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在新規發佈以前,有養老險公司的保費中健康險產品比例高達7成,剝離短期健康險業務可能會對部分養老險公司造成較大幅度的保費收入下滑,“糾偏”之路對於大部分養老險公司來說必然不好走。

業務精簡 裁員陰影籠罩

而在業務精簡的同時,養老險公司原本負責這些業務的崗位也變得冗餘了起來,一位相關崗位的養老險公司員工表示“在通知剛發下來時,大家壓力都很大,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裁員”。

不過,該養老險公司目前並沒有出現裁員的情況,上述員工表示,公司也一直有在穩定大家的情緒,目前的說法是如果後續確實不需要這個崗位,也會妥善安置轉崗或者也有可能直接跟着業務被調到同一集團下的壽險公司繼續工作。

除了出現冗餘崗位,持續虧損也是員工擔心被“裁員”的原因,以泰康養老爲例,2023年,泰康養老淨利虧損19.7億元;今年上半年,虧損14.76億元。而上年的虧損主要是由於:一是賠付支出同比增長26.49%,二是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擴大141.77%、造成投資收益下滑46.92%。

去年以來,整個保險業都陷入“降本增效”,“縮編”屢見不鮮,曾經穩定的保險內勤崗位也不再“保險”,根據2023年的年報數據,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中國太平、新華保險和衆安在線7家上市險企合計在職員工76.21萬人,較2022年減少超7萬人,同比下降8.59%,而之前幾年的縮編規模均未超3萬人。

在行業整體“縮編”的背景下,養老險公司員工壓力可想而知。事實上,通過業內交流,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有部分養老險公司已經在非重點經營區域進行了人員的精簡。

高管“大換血” 能否帶領養老險公司走出困境?

事實上,公司經營壓力的傳導通常都是由上至下,當中下層員工壓力隨着養老險公司轉型陣痛的顯現,管理層壓力可想而知。

各家養老險公司也開始密集更換關鍵領導崗位,有些是因爲原有的高管到齡退休,也有些意在突破困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今年上半年,已有五家養老險公司宣佈了重大人事調整,其中,僅7月就有三家宣佈了高層更迭,五家養老險公司“換血”涉及的高層管理崗位包括三位新任董事長以及兩位總經理。

2月,泰康養老宣佈擔任董事長長達15年的李豔華因年齡原因卸任,泰康養老將由泰康的創始人陳東昇親自接掌帥印。

4月,人保養老宣佈人保集團副總裁才智偉被批准擔任公司董事、董事長。

5月,恆安標準養老發佈公告稱,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准,浦鵬舉被正式任命爲公司的總經理。

進入7月,養老險行業的高層變動更加頻繁。

7月19日,新華養老宣佈李文峰獲批擔任公司董事長,這位“80”後新帥曾於審計署、中投公司、中央匯金、中國再保險等機構擔任重要職位。

7月24日,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壽養老)發佈公告稱,公司任命餘賢羣爲總裁,自2024年7月8日起正式履職。

此外,幾乎同時,市場傳聞渤海銀行原副行長靳超將加入平安養老險,擬任總經理。不過,平安養老險方面暫未官宣此消息,僅表示“關於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變更,請以官方公佈信息爲準”。

養老險公司不約而同進行高層“大換血”,顯然也是在壓力下尋求突破的一大策略,下半年養老險公司轉型之路如何走,還有待新領導層做出決策。

短期健康險成“雞肋”

不過,當前背景下,無論是公司策略、人員安置還是尋找新增長點,對於養老險公司而言都是嚴峻的挑戰,根據監管要求,養老險公司只能經營“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年金險、人壽險,長期健康與意外傷害險)、商業養老金(下稱“商養”)、養老基金管理與保險資金運用”4類業務。

目前來看,不少養老險公司正在發力“商養”,在我國進一步促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發展的政策推動下,無論是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業務還是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都少不了養老險公司的積極參與。

目前,共有四家養老險公司參與了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六家參與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其中,國壽養老上半年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爲26.94億元,商養業務銷售達154.02億元。國壽養老披露,公司報告期內前5大產品均爲商養產品,收入分別爲25.7億元、17.93億元、5.3億元、0.89億元與94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商養”已經成爲不少養老險公司的重點發力業務,但短期健康險的剝離依然受到多方關注。一位養老險公司中層領導透露,該公司短期健康險的移交工作仍在進行中,預計還需要一段時間;另一位養老險公司相關人士則表示,目前公司相關業務的移交工作暫緩,畢竟監管給予的過渡期有三年,還有時間看看會不會有轉機。

事實上,業務的剝離涉及的因素非常複雜,即使有三年的過渡期,多數養老險公司人士依然覺得時間緊張。根據一位業內人士的說法,養老險公司在實際運營中,例如服務企業落地企業年金計劃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企業需要同時爲員工配置意外保險等一攬子保險計劃,爲了業務的開拓和操作上的便捷慢慢發展出了健康險業務,而在剝離過程中和剝離之後都需要考慮後續的服務流程和服務方式。

此外,談及需要剝離的短期健康險業務,惠民保、長護險等產品均在其中,對於長護險的剝離,一位養老險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心情複雜,長護險作爲政策性保險在這幾年的政府推動下,他積極參與了長護險的開發、運營,結果短短几年就要進行業務的剝離。

有趣的是,對於養老險公司即將剝離過來的業務,一位壽險公司人士表示“其實我們也不是很想要”。據悉,作爲集團“頂樑柱”的壽險公司,其常年爲保險集團貢獻着最多的利潤與保費收入,養老險公司剝離過來的不少利潤率不高的短期健康險業務對其並無太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