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加大投入 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

南方的持續強降雨和北方數省乾旱持續發展,再次讓人們感受到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實現了防禦水旱災害能力的整體性躍升,洪澇災害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上一個十年的0.51%降至0.24%。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但同時,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水旱災害的不確定性、突發性增強也帶來很大危害,比如,中原某省的一個城市曾因暴雨、排水不及時,造成多人死亡和財產損失;今年北方的嚴重旱情使得夏季糧食作物播種成了大問題。這些也暴露出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短板。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事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更大力度、更高標準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是一項長期艱鉅任務。

首先,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持續加大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2022年,我國的水利建設年投資首次突破萬億元,2023年這一數字爲11996億元,相信以後還會逐年增加。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用好增發國債資金的同時,繼續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銀行貸款、社會資本投入。這說明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所需要資金來源。

這裡重點要說的是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今後要更加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股權合作、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水利項目建設運營,特別是運用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吸引國有、民營企業通過募投建管一體化方式參與。

同時,還要積極推進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充分發揮水利投融資企業作用,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資體系。

其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要“抓大強小”,進一步實現整體性躍升。

去年5月,《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印發,明確了國家水網總體佈局和重點任務: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暢通國家水網大動脈,建設骨幹輸排水通道,統籌發展和安全。現在,省級水網建設規劃已全部批覆實施,72%的市級、40%的縣級水網建設規劃編制完成。這些是“抓大”的體現。

在“強小”上,一方面要利用城市建設標準化、整體提升城市功能的契機,抓緊補齊城市排水防澇等短板。在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中,水利建設方案要完善,工程質量要保證;在舊城區改造過程中,要將水利工程改造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不能城市地上一片新,地下一團糟。這方面要捨得投入並保證投入的長期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農村建設、鄉村全面振興的契機,抓緊補齊防汛抗旱的短板。今年2月,水利部下發了《2024年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工作要點》,其中明確,要完善防洪工程佈局,以防範水庫垮壩、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等風險性災害爲重點,以流域爲單元科學佈局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功能建設;在供水水源不穩定、洪澇乾旱易發、糧食主產區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和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

有了這些“強小”措施,雖不能說可以避免旱澇災害的發生,但起碼可以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其三,要建立先進的預警機制,讓猝不及防變爲及時高效應對。

當前,水利部正在大力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建設,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術和水利業務深度融合,將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實時映射到數字世界,精準預報,超前預警,快速預演,制定預案,爲防洪、水資源管理等水利工作提供智慧“大腦”。

在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間,數字孿生水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珠江流域的北江特大洪水量級大、發生早,通過水情有效預測預報和防洪工程科學調度,也緩解了北江的嚴峻防洪形勢。類似這樣的新科技、高科技要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充分利用起來。

總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爲過。近年來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再次給人們提了個醒。爲此,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投入進來,既要補齊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短板,也要補齊預警防範機制等方面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