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______的展示∣北京市西城區初二期末作文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六期(總第777期)

【原題重現】

要問活動效果如何,展示環節必不可少。生動的展示可豐富活動的興趣,充分的展示可檢驗活動的成果,成功的展示可肯定活動的成績……即使是不成功的展示,也可以增加改進的經驗。請將“一次______的展示”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以此爲題作文。可寫實,可想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題目解析】

學生寫這篇作文時,首先想到應該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什麼活動,一個是有過怎樣的展示。然後可以用一句話支撐起寫作框架:在一個××活動上,有過一次××展示,我從中獲得××的啓發。

從選材來說,可以寫校園生活,也可以寫社會百態,還可以寫國家乃至世界,就看寫作者視野開闊程度如何。從主人公來說,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可以是個體,也可是集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沒有明確限定。從體裁上來說,是寫記敘文,還是寫說明文,抑或是寫議論文乃至其他文體均無不可,只有詩歌要排除在外,但不管選擇哪一種問題,都一定文要有體,不能四不像。從虛實來說,可以是虛擬的,也可以是寫實的,虛還是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真情感,真認識,能反映主題。

半命題的題目,這個補全橫線部分很重要。既要填順了,不能出病句,又要在寫作中容易展開纔好。最好不要填什麼“難忘”“印象深刻”這類泛泛的詞語,要選擇相對更具體,更容易在文章中落實下來的關鍵詞。

【學生作答情況分析】

1.絕大部分學生在填寫空白部分時,寫的是“成功”“不成功”“完美”“失敗”等詞,雖然填寫這些不能算錯,但實際上要在文中通過具體的事件來“解釋”相關詞語,因此無法達成通過題目就能引導閱卷老師知道學生會怎麼寫的目的。也有一些學生將題目補寫成“一次爺爺的展示”“一次唱歌的展示”“一次充滿堅持的展示”等,讀起來彆彆扭扭,甚至本身就是病句,這給閱卷老師的第一印象就很不好,自然很難得到高分。

2.很多同學在詳略安排的處理上出了問題,重點放在寫展示之前是如何準備的,而不是詳細寫展示的過程,把這個展示過程一帶而過,由此導致文章在詳略安排上出現明顯不當。詳略不當,是應試作文中的致命傷。

3.在認識上要麼是深入不夠,只是就事論事。要麼是看似非常深入,實則已經完全脫離文章內容,是完全不着邊際的拔高。不管是深入不夠也好,還是過度拔高也好,歸根結蒂,都是日常積累不夠所致。

下面,我嘗試着寫一篇“下水文”,爲學生打個樣兒。

一次狀況百出的展示

“糟糕!明天的薦書活動輪到我了,可我還沒有準備呢。”熬到大半夜,好不容易把各科作業趕完,忽然想起這件事,只好強忍着睏意隨便找一本書,上網查點兒資料,粘貼兩頁PPT再睡。

“老師,這個PPT好像打不開。”上課鈴響了半天了,我還在折騰這個PPT。昨天做完之後匆忙存在優盤裡,也沒檢查到底能不能用,結果一上來還沒開講就出狀況了。

“沒有PPT也沒關係,那你直接拿着書講吧。”老師的話聽起來不冷不熱。

“大家好,我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小王子》。《小王子》的作者是聖埃克蘇佩裡,我選的這個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由馬振聘翻譯。”

“停一下,誰翻譯的?”老師突然打斷我。

“馬振聘,哦,好像不是,是馬振——”我有些遲疑,感覺那個字不是“聘”,但一緊張又想不起來讀什麼了。

“看清楚了,那是馬振騁,‘馳騁’的‘騁’,要和‘聘用’的‘聘’區別開來。”老師一邊說一邊把兩個字寫在黑板上。出師不利,我的臉一下子紅了起來。

“聖埃克蘇佩裡是法國的飛行員,他是爲飛機而生,爲飛機而死的,……《小王子》從發表以來,被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小王子》是全世界最受讀者喜愛的暢銷小說之一……”因爲沒有準備,只好磕磕絆絆地照着這本書封底的簡介讀一遍。

“誰來評述一下,說說他講得怎麼樣?”這是圖書推薦活動中老師經常安排的互動環節。

“老師,他在說小王子和玫瑰花的友誼時,把‘誼’讀成了二聲,應該是四聲。這個字之前就糾正過很多次了。”有同學不但指出了讀音錯誤,還補了一刀。老師經常講“時時處處學語文”,要同學隨時隨地注意糾正讀音,這又暴露了我上課沒專心聽講的事實,本來就已經羞紅的臉就更紅了。

“老師,他只是照着簡介讀了一下,沒有說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我也曾在評述別人的分享時說過這句話,結果今天遭到了報應,這個迴旋鏢飛向了我自己。

“那你選擇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和大家說一說吧。”

“老師,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王子和酒鬼的對話那一段。”

“那你就把那一段找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手忙腳亂地翻了半天,卻沒找到那個情節在第幾頁,沒辦法,只好和老師老老實實承認:“老師,我沒好好準備,《小王子》是我很早之前讀過的,昨天忽然想起來今天要分享,就隨手抓了這本書。”

“來,我們大家再回顧一下,我之前講過的幾則經典名言。”老師依然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起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庸》

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朱子治家格言》

看着這些話,我的臉紅到了脖子根了,感覺句句都是在針對我。

“要用經典觀照現實,要把經典中所講的道理與現實相結合,然後才能真正理解經典的價值。”老師經常講這樣一些話,但我卻從沒當回事兒,這次狀況百出的展示之後,我一下子明白了這些話的價值。

【關於這篇“下水文”的模擬問答】

1.爲什麼要在補全題目時,用“狀況百出”這個詞?

因爲從閱卷老師的角度而言,看了這個題目,遠比看“一次成功的展示”“一次不成功的展示”等,心裡要更有數,閱讀也更有明確預期,只要看到學生作文確實圍繞着“狀況百出”這個詞來寫,就願意給更高的分數了。

2.這個故事是真的嗎?

假假真真,真真假假。我基本上每節課都會讓同學做圖書推薦分享,所以很多情節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不過不是發生在同一個同學身上,而是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我不過是採取魯迅先生說的方法“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而已。這也是學生寫作時最該深入理解與運用的一種方法。

3.爲什麼要在文章的最後引用兩則經典名言呢?

一個是文章最後需要一點兒“上價值”的東西,這兩則經典正好可以用來“上價值”,而且,和前面的內容能很好地匹配起來。

二是我經常會在課堂上講一些經典名言,但不是憑空來講,一定結合具體事例來講。我每次引經據典分析某些事件時,總有一些同學覺得這和考試沒啥關係,不認真聽。事實上,關係很大。應試作文沒那麼難寫,甚至可以說是很容易。無非就要滿足兩句話:“講一個好故事,有一個好認識。”“好故事”和“好認識”從哪裡來?它們都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不能現上轎現扎耳朵眼兒,而要日積月累。

4.學生生活經歷很貧乏,沒有那麼多素材可寫怎麼辦?

生活經歷貧乏是事實,但換一個思路,就是這點兒貧乏的經歷,但凡認真思考,有意識主動訓練,應對考試也足夠了。但很多同學偏偏卻不想着自己寫,總想着要從別人那裡學一個什麼絕招,甚至抄文段,抄全篇,實在是捨近求遠,緣木求魚,“甚矣,汝之不惠!”。

最後,爲自己做兩個廣告:

今晚八點有一個在外灘教育視頻號的直播分享,主題是:給語文學習“減負”,給孩子能力“加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掃描識別海報中的二維碼預約。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