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強援 一方有家底 俄烏衝突爲何還能打成消耗戰
作者:赤劍天涯
這是一位鐵桿的困惑。
他認爲,會不會是因爲雙方的實力和衝突規模,戰爭潛力都比較強,所以之前美國那種數字化戰爭,信息化戰爭,精準打擊戰法成了花拳繡腿。
並追問,還是因爲俄烏衝突雙方就如同兩伊戰爭時期的伊朗和伊拉克都是在吃老本(這裡指的是俄烏衝突雙方吃上世紀蘇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經驗),戰法和訓法比較僵化,俄烏衝突雙方雖有一定的信息化戰爭和空地一體戰能力卻和真正的成體系差一大截。
有符合現代戰爭的裝備卻數量稀少,並且衝突雙方的使用者卻沒有現代戰爭意識,才導致今天我們認知意識裡,落後的陣地戰,防禦工事,對峙戰,戰線拉鋸戰這些被認爲伊拉克戰爭後不會再出現在現代戰爭衝突中的落後戰爭樣式如恐龍重生般在這個地球上又出現?
這位鐵桿上面一段話的原意翻譯成通俗的理解則是,全世界都被第一第二次海灣戰爭那種高科技,信息化戰爭所洗禮了,21世紀的俄烏衝突怎麼還會呈現出一戰,二戰時代的塹壕戰,拉鋸戰的局面呢?
當時赤劍是這樣回覆的,並且拿了一個常年健身的成年人(20~25歲)和一個8~13歲的小孩子舉例。
常年健身的成年人不論是力量還是速度都是大於一個小孩子的。
如果大家都是一對一的情況,戰爭的結果其實沒什麼懸念,就像美國91年打伊拉克一樣。
當年美國打伊拉克,面對薩達姆的百萬大軍,其實美國爲首的多國部隊不只有高技術優勢(也就是上面提的成年人對小孩的個頭,力量和速度等優勢),其實還擁有對戰場投入兵力1點幾比1的數量優勢,並且秉着獅子搏兔亦盡全力的小心謹慎,加上收買,恐嚇,輿論宣傳攻心等多種手段齊發力,才取得了近乎科幻的戰果。
所以說,戰爭的勝負,一得有自己的體系,碾壓對手的實力,第二也需要形成自己的數量優勢,決定戰爭的因素很多,雙方的戰鬥意志,武器裝備水平,數量,謀略等缺一不可。
俄羅斯俄烏衝突開始前,十幾萬部隊對烏克蘭二十幾萬部隊其實是沒有人員數量上的優勢的,並且俄羅斯好不容易取得的相對烏克蘭的裝備技術優勢,很快就被西方國家在情報,武器裝備,人員,資金等方面的強援給抵銷了,所以纔會打成拉鋸戰。
也就是說,如果俄羅斯開始投入的兵力也是1電幾比1幾甚至幾比1的數量優勢,俄羅斯雖然不至於打出美國在伊拉克那樣的低傷亡戰果,但快速的結束衝突是沒有問題的,不至於延宕多年。
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套用在烏克蘭方面,如果烏克蘭本身擁有的人員的數量優勢(指侷限於衝突區的人員投入方面),如果兵員素質較高,且擁有目前西方國家的武器科技,在幾種利好因素的刺激下是能把俄羅斯推回原地的,但烏克蘭不是沒有麼?
空有明面上衝突區投入人員的數量優勢,卻沒有兵員素質優勢,北約強援的武器有一定的質量優勢卻沒有數量優勢(後面烏克蘭甚至向西方國家吐槽,戰場的真實情況是缺人少彈),所以打成了這樣的情況,大家都沒有量變形成質變的決定性戰場優勢,一下把對方摧枯拉朽幹掉的能力。
美國在越南戰爭的時候,擁有武器裝備方面的優勢無可置疑(激光制導炸彈等新武器其實在越戰中美軍已經在使用了),但是面對中蘇在人員,武器,資金,情報,智謀的強援下,只能最後以慘淡收場,雖然當時中蘇給越南的武器援助,在質量方面的確和美國武器方面仍然有差距。
美西方國家正在復刻當年中蘇援助越南拖住美國的戲碼,給予烏克蘭方面各種援助,以期俄羅斯也像當年的美國一樣,深陷戰爭泥潭而無法自拔。
武器技戰術指標上的代差優勢要講究,但是也要形成裝備數量優勢,如果先進的武器不能達到廣泛量產的可能,它就只能成爲“傳國玉璽”一樣的東西(光精美讓人讚歎了,但工藝和技藝的原因讓人很難復刻),做有限傳承的聖器。
不能說戰場沒有什麼威懾力吧,但改變整個戰場局面是遠遠不夠的。
真正牛的,拉開極大(也許是數代)代差的武器,做最後的底牌還勉強夠格(但其實俄烏衝突中,西方援助的武器沒有一款是能達到這個標準的,雙方水平其實伯仲之間),也就是和俄羅斯擁有的數量龐大的核武一樣,它在常規戰爭中無法改變衝突最後的勝負,但有這東西在手,能讓俄羅斯在常規衝突敗北以後,不至於手上沒有一點兒底牌去阻止敵人對俄羅斯本土的反攻。
所以現在的俄烏衝突的局面就是一個常年健身的成年人,要同時和十幾個十幾歲的孩子打,只要這十幾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戰鬥意識不消亡,能保持鬥爭下去,出現上面提到的的陣地戰對峙戰,戰線拉鋸戰等就不足爲奇了。
畢竟一方擁有點個大力沉的優勢,一方擁有人數數量優勢,大家都沒有一錘定音的局面,大家此時是不是想到康熙訓練摔跤的小孩子生擒鰲拜的戲碼?
恩,整個衝突,基本就是類似的態勢。
所以北約國家一直要求烏克蘭,要求澤連斯基戰鬥到最後一人。
北約國家其實就是怕,出現十幾個小孩圍攻鰲拜,然後鰲拜爆錘了一兩個小孩,其他小孩都被震懾住,直接被打屈服的情況。
當年的伊拉克其實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所以百萬大軍,其實真正能打,敢打的部隊沒多少,基本就是軍心渙散,一擊即潰的情況。
所以赤劍認爲,戰場講究的東西很多。
起碼武器類的東西既要有相應的數量優勢,也要有質量優勢,纔會形成碾壓之勢,纔會形成直接洞穿敵人防線的壓頂之勢。
也就是說烏克蘭如果擁有美西方國家援助先進武器的質量優勢,兵員素質像北約士兵靠齊,就算目前士氣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戰場態勢也不會呈現僵持態勢。
同理對俄羅斯也是一樣的,如果俄產相較於烏克蘭有質量優勢的武器足夠多(最明顯的例子,足夠多的遠程精確打擊導彈),且人員數量相較烏克蘭呈均勢或者超出的狀態,也算士氣不發生變化的情況,其實俄羅斯在這樣諸多利好的BUFF加持下,是能打破戰場僵持的態勢,取得像樣的戰果的。
俄烏衝突進入一年半以後,俄羅斯不論是擴大軍工產能還是擴兵,其實都在朝上面說的方向努力,俄羅斯方面也認爲,依靠上面的路數,會最終取得特別軍事行動的最後勝利。
所以一款高科技武器,既要考慮性能指標因素,也要考慮夠便宜,便於生產,以便形成裝備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甚至一款高科技武器還要講究人員易上手,易維護,可靠性高,只有研製時充分考慮到以上條件,纔是人人樂見的好裝備。
俄烏衝突雙方,一方有來自西方國家的強援,一方有當年蘇聯留下來的家底,還打成這樣,其實並不是雙方沒有先進裝備,比如海馬斯火箭炮,匕首高超音速導彈,S-400防空導彈,征服者系列無人機,放在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技戰術指標靠前的裝備。
俄羅斯及北約國家的軍人他們的戰場思維其實在這個世界上目前也是靠前的,在俄羅斯和北約軍官直接操盤俄烏衝突,打成這個鐵桿發問的樣子,甚至和戰法,訓法,思維僵化無關,完全是雙方在戰場上的力量進度條沒有達到碾壓之勢的結果。
烏克蘭空有戰場上投入人員的數量優勢,卻沒有質量優勢,空有北約援助的先進武器的名頭優勢,一樣沒有這些先進武器的數量優勢,並且由於援助的武器五花八門,反而很難整建制,大規模的形成戰場優勢。
而俄羅斯空有相較於烏克蘭(開戰前)的武器優勢,卻把特別軍事行動勝利的寶完全押在衝突初期多兵種突然襲擊基輔,基輔很快就會頂不住,被迫求和的方案之上,即沒有形成兵力的數量優勢,也沒有成熟的後備/替補方案(比如,奪取基輔遇挫,如何把後續“尖刀”力量遞上去,完成俄高層頂下的清除親美政權,扶持親俄政權的最初目標),所以導致功敗垂成。
如果中後期,不是美西方國家加大了各方面對烏克蘭的援助,俄羅斯要留足足夠的力量防備北約,本身俄羅斯的綜合體量,在俄烏衝突中也不會打成僵持,戰線拉鋸的態勢。
奈何,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形成了一個大人和一堆小孩工事對峙,戰線拉鋸的樣子,讓軍迷意識裡落後的戰爭形態又如恐龍重生般在21世紀的戰場上出現了。
其實真的,俄烏衝突,高技術武器,新武器,新思路,新戰法的亮點其實很多(比如無人艇襲擊黑海艦隊艦船,各種商業無人機戰場呈威,無人機遠程突襲,可攜帶誘餌干擾彈的巡航導彈等),但還是前面的提到的問題,沒有量的積累,自然戰場不會發生質的變化。(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