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多精品力作叫響“大戲看北京”
(原標題:以更多精品力作叫響“大戲看北京”)
崔文佳
盛世興文,文興偉業。一個時代的印記濃縮在這個時代的文藝作品中,成爲後世的文化資源,那些精品力作更將成爲後人解碼歷史、啓迪未來的精神財富。作爲首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資源稟賦與文化市場潛力得天獨厚。“大戲看北京”,表達的是繁榮文藝的積極姿態,也是一份當仁不讓的責任。
首都劇場是北京文化地標,幾代人藝人在這裡創造出大量劇作經典。今年9月,隨着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啓用,北京人藝專業劇場羣形成,文化地標的磁場效應更加顯著。至今一個多月來,兩個劇場已演出近30場,接待觀衆逾萬人次,開票即售罄是常態。
人藝大戲備受追捧,顯示了民衆旺盛的文化需求,是北京文化市場繁榮、文藝創作活躍的縮影。從話劇、舞蹈、戲曲,到音樂會、演唱會、藝術展,再到電影、電視劇、紀錄片,豐富多彩的“北京製造”呈現了靚麗的文藝景觀、涵養着濃重的文藝氛圍。在疫情發生之前,僅線下市場而言,北京一年演出達兩萬場以上,服務觀衆逾千萬人次,票房收入近20億元。這是全國文化中心應有的實力,也是提出“大戲看北京”的底氣。
何謂“大戲”?能被冠之以“大”,惟有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作品。“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如王國維所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一定意義上,一個時代的印記濃縮在這個時代的文藝作品中,成爲後世的文化資源,那些精品力作更將成爲後人解碼歷史、啓迪未來的精神財富。一路走來,中國書寫了跨越式發展的奇蹟,也前所未有地提振着國人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歷史變化如此深刻,社會進步如此巨大,精神世界如此活躍,這樣一個恢弘的“大時代”,可以產生也應該產生“大戲”,更值得真正的“大戲”來反映和迴應,我們更要精心萃取新時代的精神意蘊,努力形成“一代之文學”。
“大戲看北京”,表達的是繁榮文藝的積極姿態,也是一份當仁不讓的責任。北京作爲全國文化中心,各領域文藝人才濟濟,聚集了中央單位、高等院校、文藝團體、民營機構等豐沛文藝資源,擁有具有相當需求和品位的受衆羣體,資源稟賦和創作環境都是別處無法比擬的,理應在文藝創作上引領風氣之先。從創作素材來看,首都北京是國家的心臟、發展的高地,也是世界看中國的窗口、多元文化匯聚的平臺。特殊的城市角色決定了這方熱土上的故事不僅異彩紛呈,而且獨樹一幟。曾有一個統計:“一分鐘,北京會發生什麼?”119人穿過太和門遊覽故宮;新開工保障性住房13.95平方米;中關村科技園區創收1009萬元;實際利用外資4.63萬美元……透過城市的脈搏,你能感受到這方熱土的生機與活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素材正等待去記錄、去表達。如果說以往,遊北京最硬核的環節就是“登長城、逛故宮、吃烤鴨”,這些都是北京名片,那麼今後隨着文藝創作的繁榮,“看大戲”能不能成爲北京遊的必選項?
文藝創作的繁榮,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用符合文藝規律的方式領導文藝事業。近些年,北京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與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提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增進市民羣衆文化福祉結合起來,特別是圍繞“主旋律”發力,推出了電視劇《覺醒年代》、電影《革命者》《長津湖》、舞劇《五星出東方》等一批精品力作,形成了引人矚目的創作潮流。統觀這些作品,有血有肉,有人有物,有情有義,共性就在於呈現了時代的發展風貌,對接了國人的現實情感。這爲文藝創作提供了重要啓示,對人民、對時代心懷敬意,對國家發展建設飽含熱情,對人性之美深刻感悟,懷抱着這樣的初心去關注腳下的土地,書寫火熱的生活,作品一定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北京國際戲劇中心的啓幕大戲,是人藝第五版《日出》。跨越時空的接力,既表達了“大戲”的永恆魅力,也彰顯着文藝工作者的代代傳承。盛世興文,文興偉業。作爲首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資源稟賦與文化市場潛力得天獨厚。立足自身優勢,扛起歷史使命,以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姿態,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的力量必將讓生活更美好、讓城市更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