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專欄》中華民國在地化的衝擊

賴總統在國慶演說提到「中華民國已經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以重申其兩國論。(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總統在國慶演說提到「中華民國已經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以重申其兩國論,這樣的推論固然不夠周延,不過他提「中華民國113年」、「中華民國在地化」的說法倒是讓藍營眼睛一亮。但是中華民國是怎麼「在地化」又「在地化」了什麼?「在地化」後的國家認同有何變化?對兩岸關係的衝擊爲何?與臺獨的關係又是如何?賴必須回答,而藍營恐怕也難以閃躲。

其實早在李登輝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之前,國民黨就已經開始在地化。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國民政府爲了鞏固在臺灣的合法性,先從人事的「催臺青」開始重用臺籍菁英;蔣經國晚年也說過「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長期的兩岸分裂分治,使得臺灣民主化的過程必然就是權力在地化的過程:透過七次修憲,完成國會全面改選到總統直選,中華民國基本上就已經完成了權力的在地化。

先撇開更復雜的族羣、文化、歷史經驗的問題,必須承認,中華民國權力運作與合法性的「在地化」作爲,賴清德推導到他的「兩國論」的依據,在民間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在國家認同方面,中華民國在政治符號與政治語言上也有很大的轉變。原本中華民國的政治符號特別是疆域意識有了很大的改變,秋海棠不再、去大陸也是「出國」。一些與生活遙遠且不易感知的過往,隨着時光的推移,漸漸地在集體記憶中淡去,新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使中華民國的政治符號也在「在地化」。

既然中華民國完成在地化,但是否必然推導到兩國論或甚至成爲追求法理臺獨的理由?這在政治動能上可能,但在邏輯上卻不必然,在現實上更是困難重重。

中華民國有113年曆史,這個是賴總統在國慶說也提到的歷史事實。只要承認這個歷史事實,就不可能抹去中華民國作爲曾經代表中國的法統,以及繼續擁有部分中國主權領土的現狀,簡言之,中華民國不可能迴避「一箇中國」的問題。

再者,中華民國在地化取得合法性的過程中,同時也反向推動臺灣的再中國化,看看奧運期間掀起的國旗歌熱潮,以及民進黨回頭擁抱或至少借中華民國之殼上市就可見一斑。

最後也是最現實的是,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所謂的「七二年體制」,他指出1972年中美簽訂《上海公報》後對臺灣形成新的框架,這構成了「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外部環境與驅力。他指出「七二年體制」是美國堅持「和平解決」原則與北京堅持「中國內戰」原則下雙邊妥協的產物。他還說當時兩岸領導人共有「一箇中國」原則,即「中國只有一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這部分也見諸《上海公報》,這也是「七二年體制」的一部分。

固然隨着中國崛起,美中臺三方對所謂「七二年體制」都有所不滿,但是在中美都還沒有完全推翻「七二年體制」之前,賴清德率先發難的結果就只能是自說自話。

賴清德關於中華民國的論述,也讓民進黨內一時不知所措,這是立場的修正還是選舉語言,還有待觀察。反倒是在意在地化的國民黨有沒有更清晰且有助於化解兩岸緊張的中華民國論述,大家都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