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才流失、健保總額預算不足…醫療困境如何解? 產官學3方說明白

《遠見》與「臺灣病友聯盟」等單位2日共同舉行「永續健保、堅韌醫療——共創臺灣健康照護的未來」研討會。圖取自遠見雜誌

臺灣健保上路第30年,健保總額預算不足、醫護人力大幅流失、新藥、新醫療科技引入緩慢等,是醫療現場窘迫的困境;從前端的醫師養成,過去成績優異學生搶讀的醫學系,從難以跨越的窄門,到近來破天荒出現缺額,在在凸顯醫療環境的險峻。《遠見》與「臺灣病友聯盟」2日攜手辦理研討會,產官學界、民意代表一字排開,從醫療永續到財務改革,共同討論健保該何去何從?

《遠見》與「臺灣病友聯盟」等單位2日上午共同舉行「永續健保、堅韌醫療——共創臺灣健康照護的未來」研討會,除了專家學者列席,包括衛福部長邱泰源、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以及民進黨、國民黨、民衆黨三黨立委代表均與會。

遠見智庫總編輯李建興:健保制度待改革

「遠見智庫」總編輯李建興致詞表示,對於永續發展相關議題,《遠見》長期關心、琢磨甚多;臺灣醫學世界頂尖,從人才永續來看,今年卻連醫學系招生也受衝擊,顯然當前環境改變,深究才發現原來臺灣醫療環境沒有想像般得好,如引入新藥等亦不如想像健全,亟待改革的健保制度,已影響臺灣醫療品質,乃至醫學技術發展。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健保能否永續,對病友至爲重要,召開研討會正是爲集結衆人智慧,共同爲臺灣健保未來找尋解方。

衛福部長邱泰源:集結力量推動醫療改革

邱泰源指出,維護人民最高醫療品質,努力照顧弱勢,維繫醫療平權,以及確保醫療院所運作正常,並以人爲中心、社區爲單位照護,結合總統賴清德的「健康臺灣」理念,是醫療改革的大方向,衛福部會集結所有力量推動。

對於臺灣醫療體系改革,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林夏如說,三大建議包括:簡化醫療體系不同單位的資料蒐集、判讀流程,以定期分析及提供建議,更新國家醫療策略;分配額外的財政、人力資源至醫療體系,爲醫護人員提供必要誘因,並充實醫護量能,滿足日益增加的醫療保健需求;採取多管齊下作法,以促進統整協調、以患者爲中心的醫療照護。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維繫醫療平權,結合總統賴清德揭櫫「健康臺灣」,集結力量推動醫療改革。圖取自遠見雜誌

進入會議討論階段,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詹長權指出,在健保共同財務責任制度中,政府、醫療服務提供者及付費者,三方責任不可或缺,交集也要更多,才能攜手完善臺灣健康照護系統。

臺大公衛學院特聘教授詹長權說,完善臺灣健康照護系統,政府、醫療提供者及付費者,三方交集要更多。圖取自遠見雜誌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健保「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吳鴻來提及,日前爆發生理食鹽水供貨吃緊危機,可見看似便利的醫療潛藏病友的困境、接軌國際醫療的障礙,如新藥引進困難、緩慢,或因條件限縮,進而影響臨牀試驗機會。此外,當藥品給付生效時間延長,直接影響病人取得藥物的時間。

她說,健保困境在於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檢視健保總額「新醫療科技」項目預算,今年縱然相對有充足預算,但在2023年甚至低於2018年,且每年健保總額都有成長,當只單看新醫療科技,預算相對較無保障,籲政府正視與國際落差,確保健保總額相關項目預算充足。

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楊銘欽表示,以 IHME(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發佈之全球疾病負擔指標來看,十大死因及死亡率,多數爲「非傳染性」疾病,其中糖尿病所致的「失能調整損失人年」(DALY),臺灣表現更是墊底,High SDI國家的分組中排名最差。

他說,臺灣健保支付制度重診療、輕預防,病人接受醫療服務連續性與完整性較低。他建議調整支付基準,擴大爲管理疾病風險,鼓勵醫療服務提供者診療與預防並重,並和預防、保健、長照體系合作,爲民衆提供無縫接軌的健康照護。

臺大臨牀藥學研究所教授蕭斐元指出,臺灣明年步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65歲以上;從研究數據來看,隨着年齡增長,約兩成的人身上患有5種疾病,「多重共病」是首要挑戰,隨之而來的就是「多重用藥」,且慢性病佔多數,代表健康照護品質下降,仍有努力改善空間。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形容,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正是臺灣健保當前寫照。圖取自遠見雜誌

三黨立委提建言:擴大財源、財務透明、健康投資

民進黨立委王正旭認爲,健保財務資訊透明是重中之重,讓民衆瞭解爲照顧民衆健康,醫療支出GDP佔比多少;此外,推動健保永續過程,除了挹注外,有無其他資源、管道擴大,同樣至爲關鍵。

民衆黨立委陳昭姿直言,健保30年,步入第3個10年,不得不承認走到瀕臨崩潰;臺灣健保總額僅佔國內GDP約3.5%,要照顧所有民衆及多數疾病,被稱爲「奇蹟」的背後,是醫護血汗所換,「小病保的好,大病有缺口」,這正是臺灣醫療當前困境。她也說,醫療進步速度飛快,所須費用昂貴,若要說服民衆共同承擔,健保財務就要透明公開,不能只再把藥品問題當成數學處理。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也提及,臺灣對健康投入就是不足,始終無法一股作氣提供,社會普遍仍對醫療保健支出GDP佔比,視爲「成本」,但應視爲「投資健康」,才能讓國家醫療兼顧永續、韌性。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健保資料庫仍有更完善空間,但資料蒐集可能造成臨牀醫師業務更多行政負擔,但若認爲此爲重要指標,就朝該這方向努力。

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健保體系要永續,也要正視癌症對此造成的挑戰,尤其超過六成二的癌症患者,都在60歲以上;隨着醫療科技進步,癌症轉而呈現慢性化趨勢,當癌症存活率提高、癌症病患增長,必定對醫療體系的永續、韌性造成極大影響。她也說,癌友仍面臨用不到藥的困境,以及各種經濟、身心狀況衝擊,盼能在醫院內設置癌症資源中心,讓癌友得到更完善照護。

在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任職、具執業律師及醫師身分的蘇嘉瑞表示,醫療新科技要同時兼顧可近性、高品質及可負擔,實爲難事;在健保共同財務責任制度中,政府、醫療服務提供者及付費者,三方各有角色義務,若是全民共享,是否要全民擔負責任,就要取得民衆共識。

健保收入提高對策》專家:增加稅收、協同商保、提高保費

談到健保如何擴充、挹注財源,借鏡國際經驗,臺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韓幸紋表示,如日本課徵酒稅或酒品健康福利捐、調升營業稅率增加稅收;德國調升政府負擔比例,由36%調升至40%;日本、韓國也針對部分保險對象,加課財產能力保費;日本、新加坡開徵碳稅;匈牙利的不健康食品稅。

她也提醒,政府的每一塊錢,都是來自民衆,面對財務問題要務實,因此建立完善財務規劃機制,並考量流行病學和人口趨勢的長期預測,有助確保財源是否有足夠成長空間。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暨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盧瑞芬則提及,健保如何協作商保,她建議利用健保原有平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保費可近性;另外,健保署善用和藥商議價的能力,並協助風險評估,達成使用者付費。

臺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李飛鵬指出,就2022年⼈均經常性醫療⽀出統計,臺灣僅有不到2200美元,反觀日本近9500美元、韓國也有近3300美元,如此節約的⽀出,平均餘命⾃然相較他國略低3至5歲。

他直言,調整健保保費如不可觸碰的禁忌,但要維護全民健康,增加醫療支出的GDP佔比,適度調高保費,增加健保總額,維持適當實質點值、新藥、新醫材快速引入,以及合理調整醫護醫事人員勞務費,留住足夠人力,以利提升國人健康照護品質。

對於保費收入,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先研議擴大補充保費費基,另思考增加其他稅收來源。圖取自遠見雜誌

健保署長石崇良:先研議擴大補充保費費基

對於會議討論,石崇良指出,健保財務可從收入、支出與分配面向檢視。收入方面,健保署面臨龐大壓力,長期發展趨勢來看,健保平均眷口數下降,僱主負擔減輕,加上薪資成長率停滯,都加劇健保收入萎縮。

石崇良表示,有鑑於補充保費多來自資本利得,健保署將着手研議擴大補充保費的費基,另思考增加其他稅收來源。至於一般保費費率調整,仍待深入討論。

支出部分,當健保資源有限,是否要「保大(重症)不保小」,也得慎思。至於分配問題,點值保障仍得看情況,纔不會反而造成排擠、壓縮效應。他也強調,除了政府之外,推動健保永續也需要集結衆人智慧,以利共同提升全民健康福祉。

(本文出自2024.08.09《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