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射死金甲倭,扭轉碧蹄館戰局的李如梅,爲何援朝後下場悽慘?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明憶
字數:4790,閱讀時間:約12分鐘
李如梅在李成樑一家的木頭兒子中排行第五,和他的大哥二哥不同,李如梅的早年經歷記載不多,不過考慮《明史》中,描述李氏子弟“如柏暨諸弟放情酒色”,李如梅少年時代大概也是跟着自己的二哥鬼混。得益於李家人在各地經營起的人脈關係,就算李成樑的這幫木頭兒子被朝廷老爺們各種不看好,升官卻是沒停過。就在李如梅大抵會被當成無能公子哥,度過自己平淡無奇的富貴人生時,萬曆二十年爆發的的朝鮮倭亂,徹底改變了李成樑這幫木頭兒子的人生。
由於朝鮮朝廷被日軍輕易打爆,明朝不得不出手撈朝鮮人一把。於是乎,萬曆二十一年,在明朝解決了寧夏哱拜之亂後,正式出兵朝鮮。而擔任參將的李如梅,也跟着自己的大哥李如鬆前往朝鮮,參與了收復平壤城和開城的軍事行動。不過這些戰鬥都是他大哥、二哥的主場,李如梅只有在平壤之戰中,跟着李如鬆在入城,一路狂奔追殺城內日軍“進迫大同門”的戰績。不過嘛,沒多久李如梅就有表現自己的機會。
在李如鬆追擊收縮兵力的日軍拿下開城後,從漢陽北逃的朝鮮人,給準備下一步行動的明軍,帶來了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此時無論是經略宋應昌還是李如鬆自己,對於速戰拿下日軍盤踞的王京漢陽都不樂觀,在李如鬆給宋應昌的書信中,就認爲當前的局勢是“王京迤西有大江一道,倭賊一十餘萬拒守東岸,我兵據守開城,堪戰軍丁不滿二萬,彼衆我寡,必須增兵,方克進攻”。
對此,宋應昌也到處爲在朝明軍蒐羅援軍和錢糧。但是吧,自明軍入朝以來,由於李家人在明朝軍中的巨大威望,迫使經略的宋應昌一直處於邊緣狀態,這在長期奉行“以文馭武”的明朝官場,出現這樣的情況對宋應昌的威望和仕途,都將帶來巨大的負面評價。作爲在明朝官場薰陶出的老陰比,到這個時候不搞事那是不可能的。
爲了提高自己在援朝軍中的話語權,宋應昌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運作。他一邊給李如鬆寫信說“必須俟我芻糧、軍火、器械並集充裕,然後進剿”,同時又寫信給自己有意扶持的楊元、戚金說“下王京如下平壤之易,將軍之功又出尋常萬萬矣,不日即當破格題敘”。考慮到楊元當時身居副總兵,是在朝鮮的遼軍武將中,地位僅次於李如鬆的將領,他的態度對整個遼軍將領也會帶來巨大影響。這樣原本都是老鄉的遼軍將門之間,被宋應昌硬生生製造出了矛盾。
宋應昌在給朝廷和中央官員的奏疏與書信中,也是大談收復漢陽。比如宋應昌上奏的《議取王京開城疏》中,更是口嗨“平壤倭奴原系精鋭,今既喪敗,八道之倭且將瓦解”,雖然也提到師老兵疲、糧草軍械不濟等問題,但並沒有拿出任何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給明朝朝廷做出一副積極作戰的態度。在宋應昌的話術誘導下,明朝上下對速戰拿下漢陽的有了巨大期待。但對李如鬆來說,這些期待就成了要命的巨大負擔。打得好,對朝廷來說這是乘勝追擊算不上大功,打不好,那這是自己準備不足貿然出擊,等等先不打,在遼軍兄弟們眼中,大哥你這就是擋了小弟們的發財路了。
在宋應昌的這一套絲滑連招下,據將領錢世楨的《徵東實紀》中,記載當時遼軍將領爲了催促李如鬆開戰,甚至有“查大受料倭奴必奔,欲功自己出,遂僞報:‘倭奴遁逸者強半,王京可不煩兵下’”。在遼軍衆將開戰主張的壓力下,不願貿然開戰的李如鬆也只能稍作妥協,他先帶數千騎兵前往漢陽西北,在今天38線附近的坡州駐紮。幾千騎兵的規模不僅方便情況有變及時撤退止損,李如鬆還聲稱自己這次行動,是“吾當前往探路,諸將各率百人隨行可也”。不過幾千騎兵還攜帶了火炮,這個規模要說是探路……倒也多少把明朝和朝鮮的文人當傻子了。
不過哪怕到這時候,李如鬆也不是直接帶着士兵南下,而是先派遣查大受、祖承訓、李寧等將領“率三千餘兵”,先行“哨探”。不管這支部隊真的只是去探聽虛實,還是掛着“哨探”的名頭去摟草打兔子,李如鬆不久之後都將爲自己這個安排的後悔的直呲牙。
這支軍隊南下沒多久,作爲前鋒的查大受,帶着本部500馬軍和熟悉地形道路的朝鮮京畿道防禦使高彥伯,在漢陽城西北外遭遇了立花宗茂、高橋統增所率領的“賊六七百名”。查大受的騎兵雖然將立花、高橋兄弟一通胖揍,但驚動了漢陽的其他日軍,當日軍們磨磨蹭蹭的趕去助拳,好巧不巧和後續祖承訓、李寧等人率領的兩千多人打了個照面,這可把雙方都嚇的不輕。
明軍見竄出來這麼多日軍,當下斷定自己是遭了倭賊的埋伏,祖承訓等人立刻撒腿就撤,查大受部也放棄對立花、高橋軍的進攻撤走。日軍那邊嚇了一跳,則是發現明軍的規模遠遠低於預期,先回過味的日軍老將小早川隆景,急忙帶着毛利軍開始追擊明軍。此時正值正月末,由於春天來臨,天氣回暖,道路變的“沿途解凍,淤泥濘滑,艱難萬狀”,就這樣,在朝鮮的爛泥路上,一羣步兵追着一羣騎兵一路到了碧蹄館。
那麼這時候我們本期的主角李如梅在幹嘛呢?在給自己的老哥當保鏢。
就在查大受還在和立花軍真人快打時,查大受派人前往坡州給李如鬆捎了個口信。這個口信目前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漢陽的倭情道路,要不還是大哥您親自來看看,第二個是說這幫倭子好打,大哥快來助拳幹票大的。考慮到後面李如鬆直接帶了兩千人前去助拳,查大受的這段話就算說的是第一個,但實際意思應該是第二個了。不管具體說的啥,當李如鬆走到半道,碰到了從前線先一步潤回來的朝鮮人,在從他們口中得知前線的實際情況,這次行動就成如何從日軍手裡把自家老鄉都給撈出來。
李如鬆命楊元率一千人作爲後軍,自己先帶着自家兄弟外加張世爵部共一千騎兵,一路狂飆前往碧蹄館,面對烏壓壓的日軍,李如鬆指揮士兵們先用手頭的天字大將軍炮、神機箭、三眼銃對衝過來的小早川軍前鋒射擊。這種火炮支援,騎兵使用火器、弓箭迴旋射擊,對都沒見過多少騎兵的小早川軍屬實超綱。
但小早川隆景憑藉日軍的兵力優勢,指揮着重整旗鼓的立花宗茂、高橋統增,毛利軍的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從兩翼包抄。但這時,一個意外把小早川隆景的部署打亂,看着小早川軍把明軍死死拖住,剛剛還在吃瓜的其他日軍,立刻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進步的渴望。大谷、黑田等部日軍一窩蜂衝向明軍,一時間日軍在戰場上“左衝右突, 一時直前”,讓整場戰鬥變成一場大亂鬥。
日軍的混亂給明軍突出重圍的機會,但是泥濘的道路不僅降低了明軍騎兵的機動優勢,日軍的瘋狂進攻也給明軍陷入危機之中。立花家前鋒安東常久率先帶兵衝入明軍陣中,殺死指揮使李有升等數十名護衛後,刀刃一度打到李如鬆的鎧甲上,關鍵時刻,李如梅拉弓一箭射殺頭帶金色戰盔的安東常久,隨後其他明軍一擁而上驅散這支日軍。由於安東常久頭戴立花家精銳配發的“金箔押桃形兜”,於是李如梅以此戰“箭中金甲倭”的功績,讓自己的開始在李如鬆的這些弟弟中冒頭,更是被朝鮮人與楊元、張世爵一起,奉爲李如鬆身邊的“三大將”繪製畫像祭祀。
在不斷轉戰後,明軍終於費力的突出重圍,不過日軍依然在後面緊追不捨,於是兩軍再次上演了在爛泥路上步兵追騎兵的名場面,不過這時候被李如鬆甩在後面的一千騎兵起了作用,看着主帥騎着馬被一羣步兵追着,指揮這支騎兵的楊元立刻上前爲李如鬆助拳,不知明軍虛實的日軍不敢再來場高強度對線於是選擇撤軍,碧蹄館之戰也就此結束。
之後由於明軍和日軍之間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李如梅除了和查大受一起,進行了一次從後來看不怎麼成功的火燒龍山倉行動,再沒有什麼大的表現。目前網上是有不少人質疑火燒龍山倉是否真實存在,但有一說一,不管是明軍和朝鮮兵都去燒過,還是隻有朝鮮兵自己去燒過,在朝日軍從開戰就面臨軍糧緊張的情況下,最後還能成建制的從漢陽撤退,就算有人去點過龍山倉大概也就象徵性的點了個亮。
隨着明日開始議和,在朝鮮的明軍也開始陸陸續續返回,而李如梅也要真正迎來自己的人生轉折。萬曆二十三年,當時臨近遼東的蒙古部落準備襲掠廣寧,此次明軍主動出擊,在大雪天日夜行軍了整整三天,一場“雪夜度墨山”直接給這幫蒙古人來了個物理封號。此戰中,李如梅和高策、祖承訓等人一起“皆有汗馬勞”,不過這一戰的戰績、功勞倒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此戰中李如梅得以結識一位重量級人物——楊鎬。
在李如梅升任副總兵,前途一片大好時,萬曆二十五年,一個意外發生,李如梅在出塞剿虜中作戰失利,雖說一次失利對李如梅自己還算不上太大的影響,但是很快到了四月,一個轟動遼東的消息傳來,李如梅的大哥,明朝的遼東棟樑——李如鬆,死了。
此時日本已經開始了第二次侵略朝鮮,在這個節骨眼上,誰來繼承李如鬆的位置就成了明朝和朝鮮朝野關注的問題。在楊鎬爲首的大臣聯名上奏後,他跳過自己前面那些哥哥,“掛印充鎮守遼東兼備倭總兵官”,挑起了李氏一族與整個遼東將門的未來。之後李如梅再次入朝,先是在老將麻貴帳下任職,所幸這位宣大老將和這位年輕的遼東總兵,沒有像上次南北兵之間那樣明爭暗鬥,但此時日軍氣勢洶洶的北上,卻已經讓整個朝鮮都雞飛狗跳。尤其是上一次在碧蹄館之戰中最後嚇退日軍的楊元,此時卻在南原城裡被日軍打了個圍城殲滅戰,整個朝鮮也爲之震動。
爲了給自己的遼東老鄉們收拾爛攤子,李如梅在軍力和兵糧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必須急往, 爲繼援”,阻止日軍在南原附近的交通要道谷城盤踞建城。所幸宣大明軍讓日本人在稷山之戰中,再次享受了一把明軍騎兵震撼,之後果斷轉攻爲守,進入蹲地等打的狀態。
掌握主動權的明軍將加藤清正修築的蔚山視爲破局點,於是蔚山之戰就此爆發,就在明軍將加藤清正軍困入島山倭城,即將破城大勝的關鍵時刻,日軍援兵卻走水路打了明軍一個措手不及,只得無奈撤軍。此戰中李如梅的表現,根據朝鮮人的記載“李如梅爲前鋒, 引賊而出, 挺身擊之”,不可爲不積極,但是李如梅因爲此戰中,和自己的鐵哥們上司楊鎬之間的關係,成爲了贊畫軍務丁應泰與楊鎬政治鬥爭的焦點。
雖然這兩個文官最終都落了個兩敗俱傷,一起被撤職離開朝鮮,但這場失敗的大戰與之後丁楊之爭的一地雞毛,卻給李如梅的軍旅生涯畫上了突然的句號。對於此戰戰敗之罪,因爲丁楊之爭已經成爲了沸沸揚揚的熱點新聞,而萬曆皇帝和朝鮮君臣都有意庇護楊鎬,於是李如梅就成了最大的背鍋俠。
這之後,包括“縱酒戲謔”等罪名一個又一個扣在李如梅的頭上。加之李如梅在此戰中“墜馬傷臂已成廢人”,一代神箭手不僅再也不能拉弓射箭,還被革除總兵聲名狼藉的回到遼東。之後雖然包括楊鎬在內,一些大臣也嘗試拉李如梅復出,但因蔚山之戰中被按上的惡名,和手臂再無法拉弓的舊傷,最終,這位曾被寄予厚望,卻曇花一現的戰場狠人,只能在默默無聞中悄無聲息的湮滅。
參考文獻:
《明實錄》
《李朝實錄》
《明史》
《經略復國要編》
《徵東實紀》
《象村集》
《再造藩邦志》
《宣廟中興志》
《柳河戦死者名譽錄》
《柳川藩叢書》
《朝鮮渡海日記》
《大將軍炮圖記》
《吉田物語》
《日本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