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撬動科學教育區域“施工”
■文件的發佈體現了北京市將國家藍圖轉變成區域施工圖的系列思考和佈局
■北京市科學教育“三化”的設計既彰顯了區域優勢,又具體可操作
近日據媒體報道,北京市教委等十七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二十條措施》(以下簡稱“二十條”),提出圍繞全員科學素養提升、科學家潛質培養、協同育人統一戰線和家國情懷培育四大目標,統籌推進學校科學教育提質、創新人才發現培育、科學教師隊伍能力提升、社會大課堂實踐育人、科學教育資源集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六大行動。“二十條”的發佈體現了北京市將國家藍圖轉變成區域施工圖的系列思考和佈局。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佈《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爲新時期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繪製了發展藍圖。北京市的“二十條”從基本立意上看,突出了秉持大科學教育觀,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緊密協同的導向,在目標落實上體現了堅持集成創新,匯聚合力,推動建立健全大中小學貫通、家校社協同的科學教育工作機制。除此之外,北京市的“二十條”還紮實體現出了“三化”,也正是這“三化”的設計,使得“二十條”既彰顯了區域優勢,又具體可操作。
“三化”之一是科學教育設計的一體化。這裡的一體化有三層含義,首先是一體化設計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立足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資源聚集的稟賦,結合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目標,圍繞四大目標,統籌推進學校科學教育提質、創新人才發現培育、科學教師隊伍能力提升、社會大課堂實踐育人、科學教育資源集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六大行動。其次是課內課後的一體化。要求學校將科學教育作爲課後服務重要內容,鼓勵設立各類學生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支持有興趣的學生開展科學探究與實驗,培養學生查找資料、探索研究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健全准入機制,鼓勵引進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參與課後服務。探索通過購買服務方式開展特色實驗教學或實踐活動。再次是校內校外的一體化。明確提出要分級分類充分開發社會大課堂資源,注重與不同年級學生認知能力匹配、與學校科學類課程進度匹配。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少年宮、科技館、校外培訓機構優勢,爲學校科學教育提供有益補充。
“三化”之二是科學教育突破的載體化。在科學教育落實的突破上,北京市旗幟鮮明提出從單體學校的孤立發展轉向集團化的新載體。近年來北京市在基礎教育領域確立了“大減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載體”的總體發展思路,着力創生構建教育集團育人新載體,聚合打造小初高學段貫通培養新渠道,在學校發展上已經在逐步突破單體學校侷限。“二十條”明確提出要基於集團化辦學育人新載體,一體化設計成員校科學類課程、課後服務和課外實踐活動,強化小初高學段銜接。並且,進一步強調要推進集團內課程、教學、師資、教研等優質要素加速流動重組。通過集團化、城鄉學校“手拉手”結對等機制進一步彰顯面向人人的科學教育發展理念,幫助生態涵養區學校及特殊兒童羣體上好科學課。
“三化”之三是重點領域推進的實體化。在重點領域上,北京市把牢了一個“實體化”,即升級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把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作爲一個推進樞紐,發揮出協調聯動、統籌管理、研究引領作用,更加有效地統籌全市優質資源,加強培養基地的認定、管理和過程指導,建立學生成長檔案、開展成果效度評價、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搭建創新人才培養數字化平臺,開展長鏈條培養持續追蹤。“二十條”還明確要面向全體中小學生開展數學節、科學節系列活動,組織數學與人工智能、天文與航天等主題的特色夏(冬)令營,形成以“兩節兩營”爲支撐的青少年創新人才發現培養體系。
彰顯了以上“三化”的“二十條”爲中小學科學教育翔實勾勒出“北京施工圖”。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市要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性科學教育創新策源地、科學教育創新發展的示範高地的整體部署,也體現了通過深化科學教育改革創新,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發展模式,培育高水平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經驗的發展期待。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課程中心主任、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1月08日 第02版
作者: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