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酒喝太多,結果是失智症」鼓鼓:媽媽失智後,每天都在「換人格」
藝人鼓鼓(呂思緯)母親5年前確診阿茲海默症,身爲失智症家屬,他觀察母親因失智、腦部生病,宛如每天都在「換人格」,雖然行爲不合理,但無法責怪母親。
藝人鼓鼓(呂思緯)母親5年前確診阿茲海默症。 圖/相信音樂提供
他建議照顧者家屬可以「轉換時空心態」,把時序錯亂的發言當成樂趣,儘量自己調適,並讓失智家人身體舒服,包括吃好、睡好、維持運動,照顧者除細心觀察外失智者症狀,也要尋求外界資源、連結其他照顧者,彼此加油打氣,成爲長期抗戰夥伴。
鼓鼓於8月18日出席國民健康署「失智友善不迷路 希望行動+1」記者會活動時,分享媽媽5年前開始,突然會有些行爲怪異,像是開錯別人車門,媽媽爲資深髮型設計師,卻不小心讓客人燙髮時間過久。他本懷疑是媽媽過去飲酒習慣所致,但經過大腦檢查,發現媽媽腦部有白色塊狀,也經歷半年時間頻繁跑醫院進行測驗,最後才確診失智爲阿茲海默症。
國健署舉辦「失智友善不迷路 希望行動+1」記者會。 記者許政榆/攝影
「失智症一定會被發現,因爲這人的行爲太奇怪。」鼓鼓說,失智症表現多元,每個家屬遇到狀況不同,也曾看過其他失智者家屬分享,有人拿着刀子天天鬧鄰居。他坦言,除了家人以外,其他人很難理解照顧失智症感覺,自己只能儘量調適,並且接納這件事,也感謝周遭鄰居協助,在母親掉錢包、按錯門鈴時,總願意給予幫助。
鼓鼓媽媽確診失智時還不到65歲,鼓鼓說,現在多數的失智症場域都是80歲的阿公、阿嬤,媽媽不太願意去,因此希望可以多增加年輕失智者適合的場所。他也說,除了主治醫師介紹失智資源,公家、民間、社區也有許多單位協助,且失智照顧者都很熱心,願意全力協助另一位照顧者,他認爲應該組「社區照顧者互助隊」,照顧者彼此分享心情,資訊交流,成爲彼此長期抗戰好夥伴。
73歲許太太2年前確診失智症,丈夫許先生一路照顧,更透露老婆是「社區人氣王」,許多鄰居得知她失智後,會主動給予關心,他平常則會帶太太參加音樂會、唱卡拉ok,他相信「理解」才能照顧失智者。鼓鼓今也贈送許太太一支藍芽麥克風做紀念。
鼓鼓贈送愛唱歌的失智症患者許太太及許先生一支藍芽麥克風。 記者許政榆/攝影
根據衛福部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佔96%。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因腦部病變讓失智者在現實生活容易感到迷失,更因生活錯亂及外界誤解,讓失智者與照顧者常感到無助與恐慌,彷彿迷失在人生洪流中。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孤獨、憂鬱、肥胖、抽菸、生活環境風險等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失智症,希望從預防做起,並認識失智症,進而容納關懷照顧,營造友善失智環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表示,除了照顧失智者,家屬也要被照顧,希望從源頭預防做起,「失智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瞭解失智症」,現在仍有許多失智者與家屬快樂地生活在社區中,因此希望持續倡議,呼籲中央及地方與民間合力推廣失智友善預防,讓失智症患者活在愛的世界中。
鼓鼓分享母親罹患失智症後的照顧心路歷程,也呼籲大衆關注失智症。 記者許政榆/攝影
臺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者出現錯誤行爲是因爲生病緣故,但過去有失智機構負責人因不瞭解,因而懲罰失智長輩,讓我們很心疼。過去蔡英文總統宣告「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時,曾提到失智症是全民教育,不只是醫療、長照人員知道就好,而是所有人都要認識,並給予包容及引導,期許「希望有一天我失智,我們有個失智友善社會可以包容我」。
爲推廣失智友善環境,國健署攜手全國22縣市以「希望行動+1」呼籲全民預防及延緩失智,也發展「如果你迷路」繪本,以失智者及其照顧者在時空中感到混淆的情境爲主題,邀請全民一起透過互動式網頁錄製專屬朗讀版本,感同身受及喚起共鳴來支持推動失智友善,活動自今年8月19日至11月30日,鼓鼓獻聲錄製失智友善有聲繪本;另外,也同步舉辦「健腦友憶健康」線上遊戲,有機會抽中健腦好禮,活動時間至8月31日。
※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