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教師的鄉愁

文|高貴華

鄉愁,對一個人來說,或許是一首童謠、半截矮牆,或是三五老友、半盤殘棋。鄉愁,在一千個人眼裡或許有一千種答案。而在劉庶民老師眼中,鄉愁其實就是一本村莊志,一沓有溫度的記憶。

劉老師已進入耄耋之年。二十多年前,劉老師從鎮中學退休,有感於自己生活的村子是千年古鎮,文化厚重,便有了寫一本村志的想法。

作爲千年古鎮的馬頭大集,歷史上曾是物流集散的自由港,商賈交易的中轉站。在街頭巷尾走一走,再到百年前古運河畔看一看,一股亙古的幽思,便會在胸中激盪。生長於斯的劉老師,從小就喜歡聽老人講本村的往事,想象着古運河上的點點白帆,運河兩岸煙柳長堤的蓊鬱壯闊。如今四門六街的湮滅無存,巡檢衙門的滄桑不在,他聽得如醉如癡。

剛退休那會兒,劉老師曾在飯桌上對我說,古老的歷史不整理出來,歷史的輝煌不說清楚,遺憾啊。

隨後的日子裡,劉老師一頭扎進家鄉歷史深處,蒐集鄉野口傳,實地察看文物古蹟。他自費去周邊縣城查閱地方誌書,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爬羅剔抉,檢索有關千年古鎮的資料、圖片和實物。

據劉老師考證,隋朝時徐姓人在此落戶建村,名曰徐集。傳奇人物徐茂公就誕生於此。劉老師這次發掘,找到了徐茂公的後人,還看到了徐茂公的老影(畫像),破解了徐茂公籍貫的千年疑案。在劉老師筆下,古鎮的歷史雖已漸行漸遠,但通過記錄整理,人們依然可以瞭解故鄉風雨煙塵的過去,體會這塊土地上的流年鉤沉和遠古仙人的生死歡歌。

隨着信息的不斷彙集,劉老師心中對古鎮沿革有了詳細瞭解,也明白了從碼頭到馬頭的歷史演變。宋初,趙王河的開通疏浚,使得這裡成了舟楫交錯、降帆起桅的水陸碼頭,因而臨河起埠帶動商賈雲集。馬頭這個地名,便逐漸簡化演變而來。

對馬頭的歷史探源,花費了劉老師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一則傳說或一句民謠,劉老師會先去實地考察,再查閱資料,弄清背後淵源。一本二十餘萬字的志書,把劉老師熬成了皓首白髮,重疾纏身。他常對家人說,村莊志是我的精神支柱。再說我要是不寫,這些事就失傳了,得給後人留下一些文化的種子。

去年冬天,《馬頭村志》印刷出版,了卻了劉老師一樁心事。該書記錄地方歷史,還原千年風物,展現民俗俚語。我們拿在手裡讀一讀,彷彿置身古地碼頭,穿越時空,眼前忽明忽暗地浮現出古村古寨、長河長堤,人們乘船駕車、行走坐臥……

劉老師編寫村莊志,一改過去修史厚古薄今的做法。對於現代,特別是人們過上好日子後煥發出的精神面貌,新農村出現的新事物新變化,他飽含深情如實落筆,讓人們在瞭解古代碼頭之餘,傾聽現當代馬頭和美韻律。

一個熱愛故里的人,瞭解它的故事越多,會越發地眷戀自己的故土,包括家鄉的一草一木,乃至一句熟悉的土話。鄉愁不管有多濃,靜心讀完這部村志,定會愁釋念止。

(本文作者爲東明縣馬頭鎮高堂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