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盤點風溼醫學前線,2024頂刊中國研究有哪些?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風溼免疫領域“中國之聲”薈萃!

撰文 |凌凌

回顧2024年,風溼免疫疾病領域研究取得了諸多令人振奮的新進展,醫學界風溼免疫頻道開設的《醫學前線》專欄,並一直聚焦於我國學者在風溼免疫領域的高質量原創研究以及指南/共識的更新,展示中國風溼免疫領域科研之聲。

在即將告別2024年之際,讓我們對這些內容進行年度盤點,精彩內容,不要錯過!

1、國內首部共識:針對風溼免疫人羣的8種疫苗,專家總結出5大亮點!

近期,《中國預防醫學雜誌》正式發表了中國成人風溼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接種專家共識(2023版)。該共識基於現有的臨牀證據,結合國內疫苗接種的實踐經驗,針對中國成人風溼免疫病患者常用的8種疫苗提出接種建議,爲廣大預防接種人員和風溼免疫科的醫師提供了科學、簡明且操作性強的技術指南。

醫學界執筆者說欄目曾邀請該共識的編著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的呂良敬教授和李佳教授,分享關於該共識的諸多實用乾貨。該風溼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接種專家共識有哪些重要意義和亮點?風溼治療藥物對疫苗接種有何影響,接種後又如何監測?這些臨牀上備受關注的問題,兩位專家一次解答清楚!

點擊文章瞭解詳情:國

2、時隔二十年,中國大動脈炎診療指南重磅發佈!田新平教授深度解讀

大動脈炎(TAK)是一種主要影響主動脈及其分支的慢性肉芽腫性炎症,常見於亞洲年輕女性,特別是30歲前的人羣。TAK患者症狀多樣且病程長,治療難度大,但國際上尚缺乏專門針對TAK的診治指南。

現有的國際大血管血管炎診治指南因未納入中國研究,與中國患者的臨牀表現和診療需求不完全匹配。且中國2004年發佈的《大動脈炎診治指南(草案)》已過時,急需更新。爲此,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等組織基於最新的研究證據,結合我國臨牀實際情況,制訂了《中國大動脈炎診療指南(2023)》。“醫學界”也榮幸地邀請到了執筆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田新平教授,解讀中國大動脈炎診療指南。

點擊文章瞭解詳情:

3、全球首次!徐滬濟教授團隊成功使用通用型CAR-T治療難治性風溼病,登頂Cell

分子技術的進步讓精準醫療成爲引人入勝的瑰麗險境,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療法爲例:利用病人自身的T細胞,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使其表達特定的嵌合抗原受體(CAR),特異性識別並展開“治療”。

CAR-T療法近年來在惡性腫瘤領域大放異彩,而另一困擾人類的重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迎來了CAR-T干預新進展——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徐滬濟教授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杜冰/劉明耀團隊合作在Cell最新發表的開創性研究表明:1名患有嚴重免疫介導壞死性肌病的患者和2名患有瀰漫性皮膚系統性硬化症的患者通過CAR-T療法實現了安全、深度緩解。

點擊文章瞭解詳情:

4、靈敏度高達92.39%!目前全球首個系統性紅斑狼瘡基因甲基化診斷產品獲批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影響全身多個器官、系統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SLE臨牀表現複雜多樣,病情反覆多變,早期診斷困難,因此迫切需要尋求一種新型、特異性及敏感性均高的生物標誌物用於SLE的診斷和預後評估。

陸前進教授/趙明教授團隊研發的IFI44L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PCR-熔解曲線法)順利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Ⅲ類醫療器械評審,成功獲批上市,這也標誌着SLE這一複雜性疾病邁入了基因診斷時代。IFI44L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可通過精準檢測人外周血IFI44L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爲SLE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這不僅是SLE患者的福音,也是對基礎醫學研究及臨牀產學研轉化的貢獻。

醫學界風溼免疫頻道也邀請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陸前進教授,與我們共同分享重大科研成果的喜悅。

點擊文章瞭解詳情:

5、膿腫累及多系統、風溼指標全陰!這個病例因何登頂NEJM?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的呂良敬教授、殷翰林博士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IF:158.5)上發表了一篇題爲“Evolution of pyoderma gangrenosum”的文章。該文采用臨牀影像醫學的形式,通過豐富的圖像和文字描述,詳細記錄了一位壞疽性膿皮病(PG)合併無菌性膿腫綜合徵的患者在疾病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演變過程。

PG是一種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的複發性潰瘍性皮膚病,常伴隨其他系統性疾病,但同時出現無菌性膿腫的情況十分罕見。該病例爲醫學專業人員提供了寶貴的臨牀經驗和見解。

藉此機會,醫學界風溼免疫頻道特邀該文章的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的呂良敬教授對病例進行詳細解讀。

點擊文章瞭解詳情:

6、首次發現!抗PRMT5抗體可作爲系統性硬化症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系統性硬化症(SSc),是一種以血管內皮損傷和組織纖維化爲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機制複雜,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儘管目前已發現SSc的特異性自身抗體爲診斷的重要生物標誌物,但疾病的治療手段仍然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發掘新型生物標誌物並研究其致病機制,這對SSc的臨牀診療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團隊於國際風溼病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該研究利用DEEP SEQ深度蛋白質組學,首次發現抗PRMT5抗體是系統性硬化症的新型自身抗體。表明抗PRMT5抗體與SSc患者的臨牀表現緊密相關,有助於實現更精細的臨牀分層和評估,同時也預示着針對個體疾病機制和軌跡的新型診療策略的潛力。

醫學界風溼免疫頻道邀請到該研究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風溼科樑敏銳醫生,引領我們深入瞭解這一重大科研成果。

點擊文章瞭解詳情:

7、EGPA診療“老大難”?多個潛在生物標誌物被發現!

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種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的、少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爲外周血及組織中嗜酸粒細胞增多、浸潤及中小血管的壞死性肉芽腫性炎症。由於其罕見性和獨特的表現,其診療存在一定挑戰。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風溼免疫科姜林娣教授團隊於風溼病學領域的權威期刊Rheumatology上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成功鑑定出5個與EGPA緊密相關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在EGPA的診斷和疾病活動性評估中展現出顯著的應用潛力,其中SERPINA3和SAA1的組合在EGPA診斷中展現出高靈敏度和特異性,爲醫學界帶來了重要的臨牀價值。

點擊文章瞭解詳情:

責任編輯:卡帶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