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辨認臺灣的特色 名人談正體字

文總《新活水》本期以「超正」爲主題,邀請名人談正體字。(文化總會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正體字既是融入生活無法分割的一部分,亦是臺灣當代社會多元共存的縮影。文化總會《Fountain新活水》雜誌最新一期以「超正」爲主題,觀察臺灣的正體字環境,並邀請各界名人談心中的正體字。

正體字根植於臺灣的風土、歷史、文化與美學,此次《新活水》的「字有道理」中邀請到愛字、寫字、玩字、創造字的書法家曾泰翔、臺中木刻老招牌陳雕刻處、平面設計師何庭安等,爲自己心目中最有感覺的字下註解。

1937年創業的「陳雕刻處」,位於昔日臺中雕匾大本營的仁愛街,手藝人陳文才表示,文字應用於木雕,最常見於店號或廟宇的匾額,早期店家多會和書法家配合,提供字書給客人蔘考,客人選好題詞,店家請書法家寫成正式的大字,描在木板上進行雕刻。

陳文才祖父爲出身鹿港的詩人,一手好書法傳到他的手上,他自小看帖習字的運筆習慣,也帶到他的刻刀上,他表示雖然要完全刻出書法不太可能,「但懂得毛筆的運作,更懂得怎麼刻」不會破壞意境。

平面設計師何庭安,打破動態設計以英文字型爲主的慣例,2017年設計出一系列動態漢字,當時他便清楚「要做這個時代稀缺的人」雖然當時動態設計的著名案例都是以英文字型爲主,但他相信正體字總有一天會成爲主流。

2019年何庭安爲「布拉格劇場設計4年展」臺灣館設計「寶島浮沉」海報,四個字特別選用了康熙字典字體,橫筆細,豎筆粗,壓扁後像是波浪般。何庭安爲文字設計經常自己動手寫,他認爲「字本身依附於許多東西,跟詩有關,跟畫有關,跟書有關,最重要的是,它依附於我們的文化。」

此次《新活水》雜誌內頁另製作插頁「超正習字卡」,邀請讀者寫上自己最喜歡的正體字,拍照上傳社羣,響應即將登場的新活水X藝文人物X獨立書店串聯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