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涌入300個小區,上海城區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官方提示:晚於21時30分,這件事別做→
城市快速發展,城區與郊野的邊界逐漸模糊,使很多野生動物原有的自然棲息地不復存在。於是,一種被稱爲“野生動物進城”的現象出現了。
問題隨之而來
野生動物與人同住一個小區
生存空間產生交集甚至衝突時有發生!
2021年就有報道稱
上海有小區發生
貉傷害居民和寵物的事件
△清晨,陳先生的寵物狗被貉攻擊(監控錄像截圖)。
自2020年以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貉已經在全市300個小區被發現
長相奇怪、夜間出沒
翻找垃圾、嚇到寵物
該怎麼辦?
2024年上海市“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今天(10月26日)啓動,啓動儀式上發佈的上海首份野生動物社區手冊提供了和“同一屋檐下”野生動物相處的參考建議。
堅持“四不”,“貉”諧共存
目前在上海比較典型的“進城野生動物”有貉、赤腹松鼠、狗獾、黃鼬、留鳥中的“四大金剛”(珠頸斑鳩、白頭鵯、烏鶇、麻雀)等,尤其以貉最具代表性。
“和幾年前相比,隨着相關自然科普教育在學校、社區的普及,我們明顯感到居民對貉態度的轉變,這促進了我們持續推進相關工作的信心。”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表示,居民遭遇野生貉,科學又簡單的做法就是堅持“四不”原則——不害怕、不接觸、不投喂、不傷害。
以“不接觸”爲例,“大多數人會覺得幼小的野生動物很可愛,見到‘落單’的小傢伙忍不住出手相助,甚至帶回家,這樣反而好心做了壞事。”李梓榕表示,和人類相似,小貉在哺乳期離開家庭很難存活,由於難以適應陌生環境、不同種羣間的衝突等問題,異地野放的小貉將面臨嚴重的生命威脅,大家如果碰巧發現,不如讓它們留在原地,更容易被母貉尋到。
同理,遇到從樹上鳥巢掉下來的幼鳥,正確的處理方式也是儘量“不接觸”。不過,要是幼鳥掉在路中間或周圍有流浪貓等明顯威脅,可以將它們放到附近的灌木叢或樹杈上。
居民在小區裡發現的幼貉,誤當成小狗養到兩個多月大,後被送到上海動物園。受訪者供圖
飛到居民家中的縱紋腹小鴞幼鳥。沒想到,幼鳥送到派出所的次日,一隻成年縱紋腹小鴞在派出所周邊徘徊,彷彿在尋找什麼東西。 圖片來源:上海崇明
大多數情況下,堅持“四不”原則,就能與貉相安無事。但不排除一些小區因爲食源豐富或生態環境優越,出現貉數量和分佈密度激增的情況,更容易出現貉在閒置建築底部沉降縫等現成空洞聚居打鬧、偷吃居民自種的綠植果蔬、在繁殖季與未牽繩寵物犬發生爭鬥等問題。
對於上述問題,《上海城市常見野生動物“怎麼辦”社區手冊》給出了建議。比如附近有貉的巢穴且貉的活動明顯干擾到了居民的生活,可由小區居委會向所在區野保部門請求技術指導,在確定已經將貉趕走的情況下,由物業部門填堵沉降縫。又比如,用紮帶或防護網加固園子周圍的欄杆,尤其要堵住底部的縫隙,可以較好地防止貉鑽進來偷吃。
此外,每年5月到7月是貉繁殖養育幼崽的時期,貉極其警惕、敏感,建議在夜間跑步、遛狗的居民注意避開貉的主要活動區域,尤其是遛狗的居民 ,儘量不晚於21時30分遛狗,深夜和凌晨往往是貉出洞活動的時候。
“近年來,赤腹松鼠擾民的情況增多,比如通過破損的門窗、牆縫鑽入居民家裡偷東西。”李梓榕建議有相關煩惱的居民檢查松鼠的“出入口”,用泡沫膠、防護軟網等封堵即可,將食物放在窗臺附近的習慣也要調整下,或用蓋子、保鮮膜等封住食物氣味,避免“勾引”赤腹松鼠入戶。要是赤腹松鼠依舊猖獗,可向所在區野保、消防部門求助。
《上海城市常見野生動物“怎麼辦”社區手冊》。陳璽撼攝
《上海城市常見野生動物“怎麼辦”社區手冊》。陳璽撼攝
無斑雨蛙試着“返鄉”
在探討和“同一屋檐下”野生動物相處之道的同時,還有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它們不像貉、赤腹松鼠那樣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生境一旦遭破壞,數量便銳減。
上個世紀曾經多到被農民用來餵鴨子的無斑雨蛙就是典型代表。無斑雨蛙是中國特有種,二三十年前,華東地區可謂遍地都是,俗稱“綠猴”“邦狗”。受棲息地污染(通常是農藥的使用)和喪失(城市化的增加)的影響,無斑雨蛙野外數量急速減少,近年難得一見,成了許多科研工作者和蛙類愛好者心目中的“重點保護動物”。
資深野保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十多年前在南匯一座果園見到“最後一隻”無斑雨蛙後,無斑雨蛙從此在上海“隱身”,成了“傳說中的蛙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無斑雨蛙雖然至今還是無危(LC)級別,但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阿邁爾近期發現,它們的數量也許早已驟降到極度瀕危級別。2014年的一項評估認爲,無斑雨蛙種羣大約只剩五六百隻。
有識之士已經行動起來。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郭陶然透露,經過七八年的準備,上海無斑雨蛙的重引入和擴繁工作將邁出重要一步,一片位於奉賢的農場被相中,經過改造後,城市荒野工作室從安徽引入蝌蚪並繁育的無斑雨蛙將在這片區域野放。
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引入蝌蚪後養大的無斑雨蛙,目前已成功繁育300多隻。受訪者供圖
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引入蝌蚪後養大的無斑雨蛙,目前已成功繁育300多隻。受訪者供圖
“無斑雨蛙對生境的要求較高,它們在水稻田裡繁殖,再去附近的其他農田、林地裡覓食,這種複合型的生境在上海難覓。”郭陶然表示,爲了找一塊集合了水系、林地、基本農田和其他農田等生境的土地,團隊可謂跑遍了上海,之所以這麼難找,還有一個苛刻條件在於,這塊土地如果耕種了農作物,必須全程堅持有機種植,不能打任何農藥。
郭陶然坦言,有關無斑雨蛙的研究很少,只有試了才知道這片科研人員設計過的農場是不是它們的“伊甸園”,“稻田周邊其他農作物或果林引來的昆蟲是無斑雨蛙的主要食源,但我們不清楚怎樣的‘菜譜’纔是它們的最愛,只能多提供些‘組合套餐’供它們選擇,這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無斑雨蛙如果能在奉賢順利繁衍生息,有助於止住上海蛙類近年來不斷減少的頹勢,還能爲有機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新的思路——相較於上海目前分佈的其他蛙類,無斑雨蛙攀緣能力強,傾向於在更高的植株上覓食,有更大概率“解決”其他蛙類不太碰的害蟲。郭陶然表示,就這點而言,無斑雨蛙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指示性物種,能夠客觀反映所在地區生態環境的水平。
圖片來源:上海自然博物館
金線側褶蛙,攝於張馬村棲息地,爲上海優勢蛙種,適應性強、分佈廣,成體體長可達5釐米至7釐米,身體多綠色,兩側各有一道較寬的黃色褶線。謝漢賓攝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陳璽撼
微信編輯:泰妮
校對:wing
◢ 猜你喜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