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印度應牢記美國的不足
參考消息網2月25日報道 《印度教徒報》網站近日刊發題爲《美國領導地位的衰落》的文章,作者是印度外交部前外交秘書克里希南·斯里尼瓦桑。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的傳統優勢是其價值觀綱領、軍事實力、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關鍵地位,以及作爲技術領域的先驅。在印度,積極的親美遊說團體主張與美國進行更密切的接觸,拒絕接受有關美國影響力正在減弱的觀點。
這與伊恩·布雷默、勞拉·庫恩斯伯和安德魯·懷特黑德等權威評論員的觀點相悖。布雷默認爲,“美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分裂、功能最失調的發達工業民主國家”;庫恩斯伯認爲,“2024年西方領導人將面對一個其他主要國家不那麼遵守傳統國際規則的世界”;懷特黑德認爲,“美國的民主似乎已經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這些專家的觀點得到了喬納森·弗裡德蘭、弗蘭克·加德納和尼亞爾·弗格森的支持。弗裡德蘭認爲,“美國人嚴重擔心2025年1月可能開啓美國威權主義甚至美國獨裁的新篇章,這並非沒有道理”。
加德納認爲,“在過去12個月裡,美國、歐洲和其他主要民主國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遭遇了一系列挫折……這些挫折表明,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不利於多年來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的美國所主導的西方價值觀。在許多方面,風向都與西方利益背道而馳”。
弗格森認爲,“嚴酷的現實是,美國不再擅長讓一個國家做一些它不願做的事情”,這一點在以色列的加沙戰爭中尤爲明顯。弗格森還說,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23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比美國的經濟規模大五分之一。在他看來,美國的問題是非法移民問題和法治、中等教育、公共衛生健康、新技術等方面的赤字,以及增至32萬億美元的國家債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塑造了基於規則的國際體系。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是一個抽象概念;實際上,它既不以規則爲中心,也不完全是全球性的。這是一個由美國及其盟友建立的基於實力的體系,華盛頓自認爲它可以不受這一體系規範的約束,尤其是那些禁止干涉別國內政的規範。由於美國強調軍事遠征主義(在外國採取軍事行動實現其具體目標),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削弱了美國的信譽。美國在80個國家有大約750個軍事基地就是美國強調軍事遠征主義的明證。不過,卡塔爾半島電視臺認爲,美軍基地的(實際)數量“可能更高,因爲五角大樓並未公佈所有數據”。
行動勝於價值觀,而華盛頓未能利用其在國際環境中的地位發揮作用,從而加劇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極化。美國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不願承擔許多其他國際義務。在美國尋求國際主導地位的同時,其國內的兩極分化引發了意識形態上的分裂,使得兩黨制中的合作不復存在。
在西方和亞洲部分地區,開放的自由主義和全球化使社區、家庭和社會之間的聯繫變得脆弱,許多人感覺自己被排除在經濟進步之外。個人自由與國家、社會和法律相提並論,人口流動導致了對移民到來的強烈抵制,助長了民粹主義運動。
中國在高科技和地質工程方面的實力令人欽佩,中國在海外的基礎設施融資計劃也是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同中國和歐盟相比,美國由於內部矛盾在人工智能領域未能發揮領導作用。現在,在制定標準的是中國和歐盟。
不管美國是否還是那個前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所稱的“不可或缺的國家”,印度應該在發展與美國的有利關係的同時牢記美國的不足。(編譯/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