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情書串起愛與思念──尹乃菁寫家族史 盼下一代細細聽
透過犀利的記者之眼,尹乃菁希望以文字留給晚輩們一段風起雲涌、家族離散的時代真相。(郭吉銓攝)
尹乃菁以第一人稱,細細寫下兩岸尹家分隔、重聚的過往。(郭吉銓攝)
(東美文化提供)
在兩岸交流的頂大學生面前談起自己的「兩岸家庭」,爸爸來自鎮江,老家還有妻兒,而自己是臺灣媽媽生的……尹乃菁說,這樣的家庭背景,意外地讓她看到年輕學子臉上「傳說般」的神情,她也意識到,對現在兩岸的90後而言,那段49年因政治分隔造成許多離散家庭的歷史已遙遠而陌生,尹乃菁不斷問自己:「是不是該留點記錄?」
觀兩岸氣氛 百感交集
爲什麼想將對上一代人的追憶,記錄下來交給下一代?尹乃菁表示自己也在書寫的過程中不斷自問:「自己家族的故事,寫下來對其他讀者有意義嗎?」2016年赴香港鳳凰衛視任職迄今,兩岸三地的氣氛讓她百感交集。「2014年香港經歷佔中、雨傘運動,2017年是香港迴歸20週年,也是兩岸開放30年,但當時的香港,已完全不復存在我記憶中的情感。」
2017年在香港的尹乃菁,明顯感受到香港的年輕人對於大陸赴香港旅遊、工作者,是帶着厭煩情緒的。然而「羅湖對我來說是我們接大姑奔喪的親情口岸,香港對我家,對我在大陸的大媽、大姑而言,本是會親的起點。」她有感自己這一代對於大陸、香港的身世有着更多的理解,而今兩岸三地卻因分隔而彼此複雜的情緒。
「這個世界從來不是憑空長成這個樣子的,在仇恨與對立被創造出來之前,還有愛,還有思念。」4年間斷斷續續的書寫過程中,尹乃菁也不斷自問:「家族的故事,讀者有必要看嗎?」但她心中隱隱有個聲音,希望將牽扯了兩岸近1/4世紀的共同歷史,自己家族上一代的記憶保留下來,讓下一代細細聆聽。
海蓮.漢芙的《查令十字路84號》一直是尹乃菁很喜歡的作品,在《尹情書》動筆後她設想着以書信方式呈現父親、鎮江大媽、尹儒大姑、尹英小姑等人的故事,但也發現兩岸層疊錯綜的家族關係,自家人都不見得能搞得清「大媽」、「姑表姨甥」等稱謂,讀者是否會更混亂?
看父親家書 紅了眼眶
隨着疫情將兩岸親人的往訪阻斷,尹乃菁再度強烈意識到擱置的記憶「必須書寫」,當下大疫的隔絕,更讓她有感於父輩當年輾轉的家書往返是如何的漫長焦急。從鎮江的大哥乃強手中收集了全數當年父親寄回的家書,看着父親的字跡與信中一一介紹的兩岸兄妹的名字,尹乃菁又紅了眼眶。
改以第一人稱,在《尹情書》中寫了5封信給家中的姪甥輩,身爲小姨、姑姑的她,細細寫下兩岸尹家從書信到微信,分隔、重聚的過往,以自家人的口吻,等待着若有一日這些下一代、再下一代的孩子們,若想念起祖輩時,不是從谷歌、百度尋找,不是聽外人言,而是儘量接近真實的家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