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淨零減碳必考題 大南方論壇邀產官學齊聚高雄提解方

工商時報與中國時報6日主辦第二屆大南方高峰論壇,工商時報總編輯賀靜萍(前排右三起)、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高雄市長陳其邁、中時副社長王儒哲等人合影。圖/顏瑞田

面對2050淨零減碳這道必考題,高雄市產官學正攜手努力成爲示範城市,搭建淨零轉型的技術平臺,發掘減碳永續新商機,將淨零轉型過程的挑戰,變成企業成長的機會,邁向集體共榮的目標,正當國際社會力求淨零排碳之際,「全球看臺灣,臺灣則看高雄」,地方的努力,加上中央政策力挺,創能、節能和儲能「三管齊下」,高雄將成爲臺灣新新經濟起點,帶動臺灣產業進運全球。

工商時報與中國時報主辦的第二屆大南方高峰論壇,6日在高雄承億酒店登場,由工商時報總編輯賀靜萍、中時副社長王儒哲共同主持,高雄市長陳其邁、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高雄市政府環保局局長張瑞琿、高雄經發局長廖泰翔、高雄市工業會理事長陳哲生、中鋼執行副總經理黃建智、清景麟集團總經理謝宗澂、叡揚資訊董事長張培鏞、國喬石化總經理曾嘉雄、國立中山大學金士懿博士、以及高雄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陸炤廷等多位重量級產官學人士與會。

經濟部政務次長何晉滄致詞指出,淨零減碳對高雄市很重要,走向淨零排碳國際趨勢,目標都放在製造業如何減碳,國營事業應率先作爲產業界表率,希望讓高雄成爲成爲全球淨零減碳城市及臺灣減碳的標竿。

何晉滄表示,高雄市過去在臺灣產業發展歷程,兼負很多重工業任務,例如中鋼、中油、臺船等國營事業,都在高雄落地生根,如今,面對淨零排碳國際趨勢,所有目標都放在製造業如何減碳,國營事業應率先作爲產業界表率。

他說,政府推動淨零轉型,立下很多目標,除了達成減碳目標外,再生能源佔比,綠電使用比例,這幾年,我國在能源轉型路上,雖然走得辛苦,非常有信心能提供企業在轉型路上所需的電力。

高雄除製造業有穩定基礎外,高科技產業也深耕高雄之後,何晉滄認爲,未來電力使用,也會加重這個城市很多碳排負擔,未來,能源轉型要多作努力外,如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也就是節電的技術,不管在國營事業、製造業、高科技產業,能有節電技術導入,這是政府推動淨零轉型很重要的政策。

除了政府宣示的目標之外,何晉滄表示,政府透過很多輔導策略,例如採用補助設備汰換,未來在產創條例要把購置淨零減碳設備、以及智慧化AI運用的軟硬體設備,希望提供租稅抵減,讓大家在能源轉型、或在數位轉型工作上,所需的資本設備投入,能得到政府政策工具協助。

他指出,臺灣是以製造業爲主要出口的國家,在做淨零減碳這件事,臺灣的角色更重要,因爲臺灣扮演的是全球重要供應鏈的夥伴,「全球都在看臺灣」,這次若沒有轉得好,臺灣製造業會有很多被供應鏈淘汰的風險。

何晉滄強調,淨零轉型必須從南部開始,南部是非常重要製造業及高科技的重鎮,尤其要從國營事業帶頭減碳,經濟部已提出ESCO減碳的輔導方案,賴總統也指示要從國營事業開始來做,再到大企業,希望以大帶小的方式,把產業淨零轉型做得完整,增加產業供應的韌性,讓臺灣的製造業重新佔有世界重要角色。

他強調,全球都在看臺灣,我國表現不能讓競爭國家超越,在能源轉型、節能技術效率提升及節電等各方面都要加快腳步,政府在創能、儲能、節能國家都有訂定挑戰性目標,都需要大家一起超越目標,希望讓高雄成爲臺灣淨零減碳的標竿,也成爲全球淨零減碳城市的標竿。

高雄市長陳其邁致詞指時,以7日火星人降臨高雄的演唱會作爲開場,說明演唱會成爲高雄市的一個重要產業,進一步談到高雄世運主場館場參考最高國際規格設計,採用綠建築規劃,不僅節能減碳,也符合國際安全標準,搭配智慧交通解決方案,因此,獲得國際天團、藝人及代理商的青睞,他並舉例Coldplay全球巡迴時,以碳足跡最少爲目標,「在臺灣,唯一選擇就是高雄」。

陳其邁表示,面臨城市、產業轉型最關鍵、挑戰的時候,如何走出焦慮,以穩定步伐往前走,感謝與會專家透過論壇相互分享討論,提供高市府及業界更多建議,期盼一同爲打造臺灣永續供應鏈努力,在產業轉型及落實淨零碳排尋獲最佳方案。

「全世界看臺灣,臺灣看高雄」,陳其邁並以碳排數據說明,高市府致力與所有的企業,尤其傳統產業、鋼鐵、石化業等,希望在淨零轉型過程充分與廠商合作,協助引進新的技術,並在碳定價的時代,有足夠的人才、健全的法規條件協助企業。

陳其邁認爲,淨零減碳已是一道必考題,但,淨零轉型的過程,是機會,也是挑戰,對於重工業城市的轉型,因應淨零條例與未來碳費的課徵,對企業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來機會,如何發展負碳、減碳技術,導入淨零相關技術、數位轉型,放眼未來的競爭,淨零技術形成新的產業,因此,高市府致力搭建淨零轉型的技術平臺,希望藉此引入新技術落地,協助廠商轉型。

另一方面,在碳定價的時代,如何積極擴展碳權,協助包括非法規要求的企業,自願減碳取得碳權,或農漁民也能夠藉由碳權的交易制度,調整型態因應,陳其邁強調,在未來的淨零轉型時代,一方面減碳,一方面進行相關取得碳權的努力,以驅動城市與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