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季節病,需暢通兒科分級診療梗阻 | 新京報社論

▲北京朝陽醫院兒科夜間急診,屏幕上顯示掛號報到信息。新京報記者 戴軒 攝

秋冬換季,又到了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時期,北京多家三級醫院兒科人滿爲患,夜診排到了幾百號。

據報道,爲了方便就近就醫,北京市多區公佈了提供兒童診療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名單及可提供兒科夜間急診的醫療機構名單,截至11月18日,名單裡共有85家各級醫療機構及32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仍有市民反饋,由於分級診療銜接不暢,社區醫院“接不住”,導致兒童就診仍較困難。

如何改變“家長喊難、兒童受累,醫生叫苦”的困境,再次成爲社會關注的話題。之所以說是再次關注,是因爲這一現象實在太過熟悉。就在去年冬天,一波甲流來襲,孩子們紛紛中招,對兒科的擠兌比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當時各方都在紛紛探討解決之道,但隨着那一波疾病過去,也就失去了熱度。

兒科擠兌出現周而復始的情況,有其客觀原因。兒科服務的羣體,本身充滿朝氣,沒有太多惡性疾病發生,平時診療需求不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爲了應對一過性的呼吸道疾病就盲目擴張,反而會衝擊有限的醫療資源,造成新的矛盾。因此,當前更重要的是,各級醫療機構如何完善銜接機制,盤活現有資源,並進一步打通分級診療的梗阻。

首先,不妨跳出兒科來看待呼吸道傳染疾病。從專業分工的角度來看,兒童生病理應到兒科就診,但在醫院超負荷運轉時,其實也不用強求。事實上,國外的家庭醫生往往是包攬全家老少的日常診療。

對於呼吸道傳染病,這種診療路徑相對清晰的疾病,綜合醫院的呼吸科、感染科、全科醫生都能正確處置。現實中,兒科與成人科室,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患闌尾炎的兒童,照樣可由外科醫生做手術;兒童呼吸道患者看呼吸科,從專業本身也說得通。

要知道,設立兒科門診,是爲了讓孩子得到更專業的診療,而不是畫地爲牢,在孩子們需要看病的時候看不上病。

如果這個邏輯被認可,社區醫院作爲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一環,就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當前,社區醫療機構主要防範慢病,但從其責任分工來看,同樣可以預防或者治療早期呼吸道傳染性疾病。

但從報道看,一些三級醫院尤其是兒童疾病專科醫院,出於藥品質量及安全考慮,均不提供輸液藥品的外帶服務,而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又沒有相應藥品,無法提供接續診療服務。這也是導致分級診療難以落地的梗阻之一。

這需要在更高層面,對藥品的採購和配置予以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基藥爲主,但是兒科的常見病,比如說呼吸道疾病、腸道疾病,應保障基本藥物能在社區配得到。同時,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能力,爲在綜合醫院兒科診治過的兒童提供接續治療服務。如此,既能一定程度起到分流作用,也能讓患兒家長少折騰。

針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存在的薄弱環節,一方面,要持續培訓全科醫生的兒科診療能力;另一方面,社區醫院也可以索性做強檢測服務,讓輕症患兒能在社區完成病原判定,這可以大大減輕專科醫院的高峰就診壓力。

此外,對於兒童呼吸道疾病,還應制定更加規範和細緻的指南。比如,輸液指徵是否能再嚴格一些,有沒有必要每一次打針輸液都走一次掛號取藥的流程。從道理上講,一個疾病一旦確診,用藥應有連續性,三天以上是常態。在這種情況下,減少重複掛號取藥,也可以減少患者的就診訴求。

總之,對於當前兒科擠兌的困境,在目前醫療資源下,通過合理調配,暢通兒科分級診療梗阻,在社區中心挖潛力,還是可以緩解的。當然,對於季節性疾病的防控,始終有新問題,需要持續探索優化。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