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全球貿易表現出驚人韌性

參考消息網9月11日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9月6日發表題爲《全球化能否經受住美中競爭的考驗?》的文章,作者是艾倫·貝蒂。全文摘編如下:

冷戰後全球化時代開啓,此後一系列衝擊引發了人們對於全球化消亡的悲觀預言。“9·11”恐怖襲擊、全球金融危機、新冠疫情、俄烏衝突……每一件事都讓人擔心全球貿易的車輪會陷入沙坑停下來。

但每一次這個體系都活了下來,甚至蓬勃發展。供應鏈繼續在全球運轉,數字技術爲新形式的全球化鋪平了道路。

全球貿易現在正面臨着迄今爲止的最大挑戰,即美中之間的大國競爭。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此前曾列舉了兩國減少經濟聯繫的風險。他說,一個“完全脫鉤的世界”將“(破壞)過去40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條件,預示着東西方之間鐵幕的迴歸”。

如今,美中競爭對全球化構成了真正的威脅。北京和華盛頓正在半導體、清潔能源、電信、電動汽車、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爭奪關鍵礦產和技術優勢。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恩戈齊·奧孔喬-伊維拉今年7月說:“全球貿易正處於令人不安的時期。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氣候危機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保護主義有所擡頭。”她補充說,在關於脫鉤的論調持續數年後,“貿易可能將開始沿着地緣政治界線遭遇阻礙”。

美國決策者們現在正變得更加強硬,切斷經濟聯繫。美國前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說:“在討論對華政策時,沒有一個有抱負的人願意充當鴿派。這造成了一種潛在的十分危險的態勢。”

隨着支撐全球貿易的通道——運輸貨物、大宗商品和傳輸信息的網絡——日益政治化,全球經濟出現了新的裂縫。

然而,儘管存在這些政治壓力,全球貿易迄今爲止仍表現出驚人的韌性。多項研究強調,即使美國轉向保護主義,與中國打關稅戰,投資和貿易出現根本性中斷也只是暫時的。

以美國和中國爲中心,將各國劃分爲兩個地緣政治集團後,世貿組織經濟學家估計,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兩個集團之間的商品貿易增幅僅比集團內部的貿易增幅低4.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還發現,相比集團內部,地緣政治集團之間的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相對較少,但迄今爲止這個差距較小。

瑞士國際管理髮展學院商學院地緣政治與戰略教授西蒙·埃弗尼特說:“你對全球化有多悲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衡量標準。”全球商品貿易已從新冠疫情衝擊中復甦,跨境數據流和服務,尤其是數字化服務,表現良好。

這種韌性可以歸結爲兩個因素:跨國公司靈活的適應能力,以及迄今爲止拒絕站隊、務實的國家政府。儘管全球地緣政治動盪加劇,但一些國家,尤其是中等收入經濟體,爲防止不穩定進一步加劇提供了支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總結稱:“與冷戰初期不同,一批不結盟國家正迅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併成爲地緣政治集團之間的橋樑。這些連接器的出現可能給全球貿易和經濟活動帶來韌性。”

鑑於華盛頓與北京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一個問題出現了:這些基本上不結盟的國家還能把這個體系維繫多久?

當前,大國競爭在多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領域以低層次衝突的形式出現。

圍繞5G移動技術展開的曠日持久的鬥爭就是一個案例。美國敦促盟友將中國製造商華爲排除在網絡設備供應商名單之外,但成敗參半。澳大利亞和日本完全禁用華爲設備。最初對華爲充滿熱情的英國後來態度大轉彎,也跟進限制華爲,不過給出的最後期限很寬鬆,要到2027年。一些歐盟成員國和亞洲國家則不同程度允許使用華爲設備。

電動汽車是美中關係緊張的另一個癥結。拜登政府試圖通過大規模補貼和關稅,打造一個基本上獨立的北美電動汽車市場。加拿大8月屈服於華盛頓的外交壓力,宣佈將與美國一樣,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

關鍵材料是雙方第三個競技場。綠色轉型引發了一場充滿地緣政治色彩的爭奪,雙方競相確保稀土、鋰和鎳等資源供應。但中國在這場競爭中行動積極,準備充分。(編譯/郭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