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擔時代重任 書寫人道事業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致信激勵廣大紅十字工作者、會員、志願者矢志奮鬥

(原標題:勇擔時代重任 書寫人道事業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致信激勵廣大紅十字工作者、會員、志願者矢志奮鬥)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勇擔時代重任 書寫人道事業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致信激勵廣大紅十字工作者、會員、志願者矢志奮鬥

新華社記者董博婷、範思翔

在中國紅十字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大會,向全國廣大紅十字工作者、會員、志願者致以誠摯問候,寄以期待與厚望。

大家表示,一定不負總書記的囑託牢記初心使命,勇擔時代重任,在矢志奮鬥中書寫中國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強調‘中國紅十字會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爲中國紅十字事業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立東表示,“要進一步強化政治引領,把黨的建設工作和業務工作同謀劃、共部署,堅持政治效果、惠民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把新徵程上黨對紅十字事業發展的戰略部署轉化爲推進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提出“聚焦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的要求,這讓浙江省杭州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周澍深受鼓舞。近年來,杭州通過搭建數智平臺,讓急救從“偶遇”變成“響應”,驅動構建智慧精準、公衆參與廣泛的新型應急救護體系。

“我們要認真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繼續以數字化改革推動紅十字事業系統性重塑,通過大膽探索實踐,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紅十字工作發展體制機制,系統提升紅十字會履職能力。”周澍說。

作爲黨和政府在人道領域聯繫羣衆的橋樑和紐帶,如今我國紅十字會基層組織20.4萬個,1700多萬名會員、293萬名志願者活躍在城鄉社區,服務在羣衆身邊。

“只有不斷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羣衆性,才能發揮好‘羣衆身邊的紅十字會’的作用。”重慶市紅十字會組織宣傳外聯部部長秦紅梅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將總書記的囑託迅速、全面、深入地宣傳貫徹到全市各區縣的紅十字基層組織中去,“要鼓勵帶動廣大紅十字工作者、會員、志願者深入基層,在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上走穩走實。”

“公信力是紅十字會的生命力和生命線,也是提高人道籌資工作的重要保證和必要條件。”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籌資與財務部副部長蘇焱對習近平總書記信中強調的“加強公信力建設”產生共鳴。她表示,未來工作中將更加嚴格依法依規開展各項工作,加強內控監督管理,敢於刀刃向內,主動接受監督,讓每一份愛心善意都及時得到落實。

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維護人的尊嚴,促進人類和平進步事業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宗旨,應急救援是中國紅十字會的核心業務與法定職責。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甘肅省臨夏市河州綜合救援中心的救援隊員徐磊回想起去年冬天奮戰在積石山地震救援一線的經歷,他說:“提高人道服務能力是實現紅十字會宗旨和使命的關鍵。我會把總書記重要指示同使命職責結合起來,提升能力本領,在危難中託舉希望、爲民服務,用實際行動詮釋紅十字精神。”

爲人民生命健康守崗,爲人類進步擔當。新時代,中國紅十字會在國際人道主義事務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中要求‘積極參與和支持國際人道主義事業’,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紅十字事業發展的更高要求。”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貝曉超表示,在應對當前全球日益增長和日趨複雜的人道需求中,將牢記總書記囑託,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統一部署下,積極開展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和民生項目建設,“以中國經驗助力全球人道主義事業發展,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紅十字力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護師、中國南丁格爾志願護理服務總隊秘書長劉小娟表示:“我們要把總書記的殷切希望落實到日常的護理志願服務中,爲人民羣衆帶來更多健康福祉,助力以人民爲中心的健康事業發展,爲進一步築牢中國式現代化健康根基貢獻智慧和力量。”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紅十字工作的領導和支持,爲紅十字會依法履職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中提出的要求。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宋玫表示:“我們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精神,堅持黨對紅十字工作的全面領導,把紅十字陣地建設融入黨羣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面提升人道服務能力,創優政策環境,更廣泛動員轄區的人道資源,幫助解決紅十字組織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機制問題,爲紅十字會依法履職創造良好環境。”

凝聚奮鬥力量,繪就新的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期許,更加堅定了全國紅十字青年網絡主席、復旦大學博士生侯東嶽繼續積極團結青年夥伴,爲我國紅十字事業砥礪奮進的決心:“將以紅十字生命教育爲主題組織開展青年主導的應急救護、健康教育、扶危幫困等各類特色志願服務項目,同廣大紅十字工作者、會員、志願者一道,牢記初心使命,弘揚傳播人道精神,爲中國紅十字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