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街頭巷尾“寶藏”空間

近年來,隨着城市羣一體化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逐步形成。伴隨城市長高變大,也產生了不少邊角地、零碎地等,怎樣利用好這些街頭巷尾的碎片空間,日益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些城市碎片空間看似不起眼,實則蘊含着豐富文化內涵,是城市的“寶藏”空間。如果得到充分開發利用,不僅能提升城市的整體風貌,還能爲市民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生活體驗。眼下,城市空間合理高效利用得到越來越多關注,很多地方將碎片空間的開發建設納入城市更新工作,通過微更新、微改造、微創意,賦予其新的生命。例如,四川成都市出臺《成都市“中優”區域城市剩餘空間更新規劃設計導則》,將城市中的“邊角餘料”變爲“金角銀邊”;江蘇發佈口袋公園建設指南,從功能安排、設施設置等5個方面強化口袋公園設計,滿足人民羣衆就近休閒遊憩、運動健身等多元化需求。

城市碎片空間開發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功能設計單一、文化內涵及特色欠缺、重建輕管等問題,需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強規劃設計是前提。在推進城市碎片空間建設過程中,各地需廣泛傾聽羣衆意見,充分考慮市民實際需求,制定全面的空間開發規劃,引入現代城市設計理念和方法,明確空間的功能定位、設計風格、建設標準等;注重人文關懷,科學合理地配置功能佈局和設施,增強實用性和功能性,滿足居民多樣需求,於細微處提升居民幸福感;加強綠色生態保護,強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和統一性。例如,江蘇無錫高新區將原本閒置的橋下空間充分利用,打造成休閒健身公園、智慧停車場、綠化景觀遊園等功能複合的便民場所,解決了城市空間緊張問題,還爲市民提供了豐富的休閒娛樂設施。

推動公衆參與共建共管是關鍵。城市碎片空間的規劃、設計、管理維護引入公衆參與,有助於增強社區活力,促進資源合理利用,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各地需搭建有效的公衆參與平臺,鼓勵社區居民通過提出意見、參與設計、維護管理等方式參與空間改造提升,並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收集公衆對改造項目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和優化,實現“爲人民”和“人民建”的有機統一。同時,建立完善日常維護和管理機制,市政、環衛、社區等部門形成聯動,強化全社會共治共享,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此外,還需進一步突出地域特色,挖掘文化內涵。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背景、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城市的獨特魅力。各地在城市碎片空間開發利用過程中,需加強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傳承,妥善保護和修復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元素。根據城市碎片空間的特點和文化元素,積極引入現代藝術與文化創意,將文化內涵與商業、旅遊、體育等產業相結合,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作者:蔣 波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