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安/戰力危機?海軍新一代巡防艦難產
▲由於中科院研發的戰系裝備進度落後,海軍新一代巡防艦原型艦的籌建計劃延宕;圖爲2017年臺北航太展中展示的新一代巡防艦比例模型。(圖/DIIC)
2019年9月媒體報導,海軍規劃的新一代巡防艦籌建計劃,預計於2019至2026年以新臺幣245億4,916萬元經費,執行第一艘原型艦的建造案,但不料卻傳出明年度的進度恐將大幅落後。原本對於原型艦的籌建規劃,海軍於民國109年度應編列46億9,316萬9,000元,但根據送到立法院的109年度國防預算顯示,新一代巡防艦原型艦卻僅編列9,051萬5,000元,顯示國艦國造與重要自制系統的研發進度出現問題。
媒體報導也指出,由中科院承接的新一代巡防艦科研戰系裝備,包括戰鬥管理系統丶垂直髮射系統及整合式電戰系統,目前預計的進度要等到2020年海上測評通過之後,纔可能於2023年運交船廠進行裝艦作業。
針對媒體報導,海軍司令部隨即發佈新聞稿迴應,由於中科院的「迅聯計劃」科研案進度延誤1年,故2020年預算同步緩列至2021年執行。此外指出造艦案預算的編列,是依據敵情威脅、作戰需求、國防預算額度與戰力優先等級訂定,規劃爲軍事投資及科技研發案,其中科研案是前瞻未來作戰需求建案;而新一代巡防艦就是科研案,發展過程中會受技術限制、輸出許可或物料來源等因素影響,可能延宕是無法避免,中科院在這方面已盡力克服。最後表示,海軍現階段嚴格檢核中科院的研發及測評工作進度,以利仍可依計劃如期完成原型艦籌建目標。
▲神盾系統艦已是東亞國家海軍的標準裝備,圖爲解放軍海軍的052C型驅逐艦西安號(153)。(圖/USN)
中科院應量力而爲
事實上以臺灣的處境而言,雖然國防自主是必定要走的路,但由於國家資源有限,不應完全無限上綱。中科院在新一代巡防艦的重要系統研發上進度落後,甚至媒體報導海軍考慮將戰鬥系統改與國外大廠合作,便有人爲該單位緩頰,認爲以中科院的規模、人力、研發經費等,當然無法與歐美國防大廠的能力相比。不過海軍會將相關裝備、系統委由中科院研發,想必也是當初中科院宣稱自己的產品可以滿足需求,同時能如期研發成功吧。問題真正的關鍵在於,中科院不應「包山包海」、宣稱各種武器系統都能自制。
就以另一項與新一代巡防艦籌建相關,同樣由中科院研發的相位陣列雷達系統來說,迄今始終無法有效縮小尺寸、減輕重量,中科院卻反過來「削足適履」,要求海軍大幅增加艦艇的尺寸、排水量。事實上,不論是歐洲的南森級(Nansen)巡防艦,或是澳大利亞海軍經過ASMD計劃性能提升的澳紐軍團級(Anzac)巡防艦等,已有不少成功服役的「小神盾」相位陣列雷達系統,中科院應該坦然面對失敗,並尋求外國技術支援、合作,改爲整合外國成熟的產品,而非繼續「矇頭蠻幹」、嚴重影響海軍新型兵力整建期程。
▲海軍或許應該開始評估向美國採購勃克級驅逐艦,以作爲下一代巡防艦的預備方案。(圖/USN)
過渡替代方案
採用相位陣列雷達的神盾戰鬥系統,已是現代海上主戰艦艇的必要裝備,環顧東北亞地區,不論是解放軍海軍的052型「中華神盾」驅逐艦,或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金剛級(Kongo)驅逐艦、南韓海軍的世宗大王級(Sejiong the Great)驅逐艦等,全都配備相位陣列雷達、飛彈垂直髮射系統,海軍想要滿足21世紀作戰需求,主戰艦艇必須達到相同標準。
對於海軍而言,新一代巡防艦建造計劃與現役濟陽或成功、康定級巡防艦的汰換息息相關,更攸關海上主戰兵力的更新提升,由於中科院研發重要系統的延宕,使新一代巡防艦的建造時程延後,將嚴重削弱海軍未來的戰力。
海軍應該正視虛耗的建軍時程,不要只是空等中科院的研發,積極預備替代的方案,或許該慎重考慮向美國爭取出售除役或預計除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一方面可作爲自制巡防艦成軍前的過渡兵力,另一方面也可用於訓練神盾系統的作戰人員,甚至在美國船廠造艦能量許可的情形下,進一步評估向美方引進勃克級驅逐艦的可能性。
熱門推薦》►美國對臺軍售F-16 Block 70戰機 美夢即將成真?
►看更多【尤里安】專欄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全球防衛雜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