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高標準,江蘇“噸糧田”穩穩的
秋高氣爽,南通市海門區悅來鎮保民村戴氏家庭農場的水稻田一望無際,稻浪翻滾。“再過兩天就可以收割了,畝產量有望突破600公斤!”10月29日,農場主戴華喜滋滋地說,農場今年528畝稻麥示範方入選南通市級糧油週年高產競賽方,每畝夏熟小麥實產568.3公斤,創農場歷史新高。對於水稻產量,他信心十足:“建了高標準農田,‘噸糧田’穩穩的!”
去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評出6個高標準農田整區域推進試點市,我省南通、無錫兩市入選。一年多來,試點情況如何?秋收時節,記者行走兩地田間地頭,看高標準農田如何夯實糧食安全“耕”基。
標準升級,建管用養一體
2016年,原本從事建築行業的戴華返鄉創業從事農業生產,“當時田塊都是分散的,農機也不好下田。這幾年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後,田塊由碎變整、由小變大,慢慢連成片,種植面積增加了2%,還大大方便了機械化種植,產量節節高。”戴華說。
2021年以來,南通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在江蘇省定畝均投資標準上增加1000元,畝均投入達到三四千元。增加的資金主要用於加大土地平整力度,另外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配套建設了生產服務中心,打造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一體化經營模式,以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
在南通市通州區十總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附近,通州區鄉村振興局專職副局長喻曉康邊走邊向記者介紹,“這裡是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再往前分別是稻米加工車間、烘乾中心、加工車間和保鮮庫,覆蓋了耕種管收加工收儲等各環節,這都得益於市裡的財政資金支持。”
投入標準提高了,工程建設質量該如何保障?“所有工程中標後,合同簽訂後施工隊進場,支付10%的工程款;工程完成50%,支付40%的工程款;經過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業主單位、第三方機構等四方驗收,付到70%的工程款;市級驗收通過後支付尾款,按約定預留質保金。”喻曉康回答,南通市還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紀委監委巡察範圍,實現全年所有項目“四不兩直”督查全覆蓋。
海門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顧黃輝介紹,把農田水利設施管護納入鄉村基層治理統籌實施,是推進管護常態化、長效化的有效手段,“悅來鎮在6個村開展工程管護保險試點,保險公司相當於第三方管護公司,負責日常巡查和維修,將每年實際維修支出的15%作爲服務費,剩餘的部分累積到下一年的管護專項資金賬戶。”
民富景美,多維成效顯現
10月30日,記者來到江陰市徐霞客鎮方園村,只見高標準農田間硬質路上停滿了車,遊客們一邊在稻田旁喝着濃香的咖啡,一邊與用稻秸稈做成的各種擺件合影打卡,好不熱鬧。
“要是週末過來,連停車的地方都沒有。”徐霞客鎮副鎮長王偉利介紹,稻穀田園將憧憬詩和遠方的人們吸引來了。
2022年12月,方園村東區高標準農田項目開工建設。通過統一的土地整治,方園村填平廢棄坑塘120畝,拆遷廢舊大棚80畝,將地塊變“零散”爲“集中”,項目區域內耕地面積增加了400畝,水稻實際種植面積增加了540畝。
方園村高標準農田畝均投入7900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新建田間道路、防滲渠、地下涵管、生態溝渠等。這麼高的建設標準,錢從哪裡來?王偉利介紹,該鎮依託國資平臺公司,2022年申報無錫市首個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額度7800萬元,後期又申請增加至1.5億元。同時,積極爭取申報省級、國家級高標準農田項目,申報成功每畝可獲得省級補助資金1200元,還有江陰市級配套每畝補助資金2000元。
無錫實行耕地保護提增數量、提優佈局、提升質量和嚴格執法、嚴守底線“三提兩嚴”行動,江陰市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項目按照畝均5000元以上投入,宜興市新增建設項目按照畝均3000元投入、改造提升項目按照畝均2750元投入,市區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項目按照畝均6000元以上投入。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試點開展以來,全市增加有效耕地面積3737畝,爲所屬村集體帶來新增耕地收益和相對長期穩定的經營性收入。
夯實“底板”,加力推進建設
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杜永林介紹,我省把高標準農田作爲夯實糧食安全的“底板”,加大對南通、無錫兩市整區域推進試點市的支持力度,省財政安排獎補資金1億元,支持地方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建設,探索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新路徑。
南通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提升10.3%。無錫市2023年糧食產量達56.41萬噸,同比增長1.4%,高標準農田建設功不可沒。
在省級層面,省財政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2022年起明確新建高標準農田項目畝均財政投資標準爲3000元,改造提升爲2000元,2019—2023年累計投入省以上財政資金330.5億元,其中省級財政148億元。2024年省級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省以上投資標準,省以上資金投入76億元,爲上年的130%;同時,全面取消55個產糧大縣縣級資金配套要求。
在超80%的永久基本農田都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情況下,我省剩餘未建的永久基本農田面臨着地塊碎片化嚴重、田塊平整度差、外部水源條件匱乏等建設難度。對此,我省從農田建設實際考慮,統籌推進地類調整、土地復墾、農田建設等工作,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優先序,不搞“一刀切”,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吳瓊)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