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融10個億!商業航天衝出一隻新獨角獸

《科創板日報》6月27日訊(記者 李明明)近日,商業航天企業微納星空宣佈完成10億元C1輪融資。

本輪融資由元禾重元-無錫經開尚賢產投基金領投,樑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跟投,老股東青島匯鑄安芙蘭繼續加持。

微納星空品牌總監劉曉光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微納星空未來將繼續聚焦高端衛星製造,圍繞遙感和衛星兩大領域賽道持續發力。根據市場需求,通過衛星批量化生產模式,進一步降低衛星研製和發射成本。部分衛星的製造成本甚至可以降低到數百萬元規模。

根據財聯社星礦數據,本輪融資爲繼垣信衛星67億元融資、天兵科技15億元融資之後,今年商業航天領域第三筆大額融資。

已開啓批量化、低成本的衛星製造之路

微納星空成立於2017年,坐落於北京市中關村永豐產業基地,是以衛星製造業務爲核心的衛星系統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

截至目前,微納星空已在國內建立“兩中心、四基地、六測控站”,覆蓋研發、設計、生產、測控、到交付服務的全流程;公司已成功發射24顆衛星,衛星平臺涵蓋了10KG—100KG級,目前在軌明星產品包括國內首顆民企研製的 0.5m 分辨率遙感衛星——泰景三號 01星、國內首顆 X 波段商業 SAR 衛星——泰景四號 01 星、國內首顆商業 Ku 波段相控陣雷達遙感衛星——泰景四號 03 星等。

成本控制是民營航天創企避不開的關鍵環節。據瞭解,民營航天企業控制成本的措施主要有三種,即通過科學管理縮短衛星的研製週期,提高勞動效率,以及關鍵零部件實現自研。

一位投資商業航天創企的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當前國內發射商業衛星的成本爲百到千萬元左右,相比國際成熟市場依然偏高。微納星空聚焦衛星產業領域相對薄弱的研發設計與製造領域,並以降低成本、縮短研製週期爲出發點,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目前業內關注的降本問題上,劉曉光表示,隨着國家低軌衛星互聯網的能力建設牽引,微納星空已經開啓批量化、低成本的衛星製造之路。接下來通過批量化研製生產衛星的模式,可以進一步降低衛星研製、發射成本門檻,部分衛星的製造成本甚至可以降低到數百萬元規模。

衛星行業作爲產業鏈的最終端,也是盈利能力最強的環節,目前衛星應用場景主要爲通信、導航、遙感、科研,佔據整個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

談及應用領域,劉曉光表示,目前微納星空依舊主要聚焦於高端衛星製造,但同時也積極配合合作伙伴從事衛星場景的應用探索,從助力城市級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雙碳產業的碳匯計量等多種場景,讓“遙感+”模式落地於更多產業。

據《科創板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商業航天領域主要玩家包括國電高科、深藍航天、垣信衛星、航天馭星、微聯星智、微納星空等。

北理工博士創業

微納星空創始人、董事長高恩宇是北京理工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聯合培養航天工程博士,還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前國家隊成員。

他曾於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第一總體設計部擔任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師,兩年後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事業部,擔任通信衛星總體設計師。

2017年,高恩宇與其他合夥人一同創立微納星空。他此前表示,彼時市場上已有了一些衛星公司,但自己這樣科班出身的前國家隊成員還是比較稀缺,所依仗的優勢資源是自己手裡的技術和經驗。而商業衛星企業當前更重要的是擁有技術匹配能力並控制成本,才能贏得參與國家主流任務的機會,向頭部企業進發。

雖然新組建的商業航天公司面臨着缺資金、少成功案例、沒訂單的挑戰,但是微納星空自從成立就獲得了資本青睞,截至目前已歷經12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近20億。

在衆多投資機構中,不乏國資與頂級資本。其中,深創投、中信建投投資、中信集團、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長江航天產業基金等是具有國資背景的投資方,而中科創星、高能資本、清科母基金則爲業內前列的市場化機構。

而本輪融資是12輪融資中數額最大的一筆,投資方之一無錫經開尚賢產投基金,由金易資本攜手元禾重元聯合設立,總規模50億元,由元禾重元擔任GP。基金圍繞無錫經開區“五大產業生態圈”和“天生機智”未來產業新賽道,聚焦“強鏈、延鏈、補鏈”策略,重點投資經開區重大產業項目。

談及受衆多資本青睞的原因,劉曉光表示,今年初,微納星空的第二次“一箭五星”任務完成,標誌着公司在商業衛星製造的技術狀態成熟性和可靠性的不斷提升。“微納星空已能達到短時間內承接不同任務並快速反應、滿足不同用戶任務的需求實現。同時,對於不同技術狀態的衛星型號任務研製、出廠、發射的圓滿收官,也體現出了公司團隊穩健的商業衛星研製實力。”

“微納星空已逐步開始中大型衛星的研製,主流產品處於500kg級上下,同步開啓核心載荷的自研化發展之路,目前,我們除了爲商業訂單外,也深度參與了國家重大衛星項目的研製工作。” 劉曉光說。

商業航天獨角獸融資不斷

今年以來,商業航天領域利好政策不斷。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今年1月,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將佈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納入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受政策加持,今年以來,商業航天賽道投融資格外活躍,獨角獸企業也嶄露頭角。

根據財聯社創投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商業航天賽道融資55起,其中,單輪融資額過億以上的爲12起,包括天兵科技、清航空天、航天馭星、深藍航天等企業。

而單筆融資金額前三甲則是垣信衛星的67億元融資、天兵科技的15億元融資,以及本輪微納星空的10億元融資。

今年初,上海垣信衛星宣佈完成67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領投方爲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創始股東上海聯和投資繼續戰略加持。這也是迄今爲止我國衛星行業的最大單輪融資金額,打破了長光衛星於2020年11月完成的24.64億元Pre-IPO輪融資。

垣信衛星爲上海市國資委下屬控股企業,融資完成後,其晉升爲獨角獸企業。

6月,天兵科技宣佈完成超15億元C+輪新增融資,該筆融資由樑溪科創產業母基金、無錫產發、央視基金、中信建投投資、蘇州資管、首發展創投、國投泰康、中財騰華等多家知名機構共同完成。

上述投資人認爲,由於商業衛星和市場對接,響應速度快,服務好,可以彌補國家隊衛星在商業市場上的不足,並與國家隊形成互補,因此接連獲得大額融資,但在這個技術、人才高度稀缺的賽道里,衛星創企不只需要資金支持,能帶來核心資源支持的投資者更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