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城市 交通無障礙

一座友善宜居的城市,會兼顧不同羣體的需求,好比爲身障人士和高齡者建構無障礙的生活環境和服務,讓他們享有更便利與安全的空間。(圖/DITL)

一座友善宜居的城市,會兼顧不同羣體的需求,好比爲身障人士和高齡者建構無障礙的生活環境和服務,讓他們享有更便利與安全的空間。在臺北,有許多專爲高齡者與行動不便人士提供的無障礙服務,除了保障行動的便利與安全,更有助於他們參與社會中的各式活動。

讓視障者安心搭乘公車

對一般人而言,外出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對許多身障者和高齡者來說, 想要輕鬆自在穿梭於城市中,卻是高難度的挑戰。

以搭公車爲例,它是許多人的生活日常, 卻是視障者的痛點,光是從自家出發至公車站,就必須克服許多難題,例如道路上大大小小的障礙、高低不平的騎樓等;好不容易公車來了,乘客們匆忙下車、上車,若無旁人的熱心協助,視障者很難立刻得知來車路線,或是找到上車的位置。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教授唐玄輝與校內多位師生組成跨領域團隊,致力於透過設計改善身障者及高齡者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他們開發的「EyeBus 」App 即是從視障者、司機雙方的體驗角度出發,視障者可透過App 發送乘車需求,並站在候車區等候,預約當下, 公車司機即可透過「車載系統」接收預約訊息,提早掌握視障者的乘車需求,進站時便能主動將前門停靠於「候車區」,方便視障者直接上車。視障者也能透過App 的自動提醒功能,得知所預約的公車動態,不必再擔心上錯車,許多實際使用過的視障朋友都給予正面肯定。

透過「EyeBus」App 車載系統(左圖),公車司機能精準掌握視障者發出的乘車需求,並將公車前門精準停靠,方便視障朋友上車。(圖/DITL)

透過「EyeBus」App 車載系統,公車司機能精準掌握視障者發出的乘車需求,並將公車前門精準停靠,方便視障朋友上車。(圖/DITL)

唐玄輝認爲,未來幫助視障者解決交通困境的各種App,在設計上都應着重「滿足全盲、低視能者手機使用習慣」、「滿足多樣交通預約場景」及「伴隨視障者完整旅程」三大重點。好比說,全盲者與重度視障者以依靠聽覺爲主,而低視能者的行動接近明眼人, 仍有能力以視覺輔助操作智慧型手機,在產品的聽覺介面上,如何對重度視障者和低視能者有不同的設計卻又不互斥,便是開發此類App 的重點。因此EyeBus 在設計時便同時兼顧視覺與聽覺介面,以不需切換版本,就能滿足所有視障者的需求爲目標。同時在介面的易用性設計上,包含着重聽覺指示的設計、不需經常切換使用模式等,讓他們在規畫路線或搜尋交通工具時,可以更加簡便。

爲輪椅族提供接送服務

「只以健康人爲中心的社會,並不是健康的社會。」多扶事業執行長許佐夫表示,出門購物、去公園運動和散步,是許多人生活的日常,但對行動不便的高齡者或是輪椅族而言,日常生活中總是有各種不便,例如上下樓梯、外出購物、就醫等,他們所面對的難題是一般人難以想像。

多扶事業是臺灣第一家民營的復康巴士, 提供行動不便人士接送服務及爬梯機和各種輔具租借。有別於公營的復康巴士,多扶接送沒有身分限制,只要有需求,就算沒有殘障手冊一樣能預約。此外,特別選購歐洲進口的加大車款,可同時承載6 位輪椅族,就連有遮棚的電動代步車也能搭乘,提供更安全、舒適的接送服務。

「EyeBus」App 在設計時以不需切換介面爲考量,同時加強聽覺及視覺操作體驗。(圖/DITL)

透過爬梯機的輔助,提高行動不便人士的外出意願,對照護者來說也更加省力。(圖/多扶事業)

除了接送服務,多扶事業也爲行動不便人士提供爬梯機租借服務,讓他們不再爲上下樓梯而煩惱。有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因爲車禍導致雙腿無法行走,從此怕帶給家人麻煩而不願外出,但有了爬梯機的輔助後,終於願意嘗試出門,縱使下樓過程依然需要家人協助,卻比以往單靠人力攙扶來得安全, 也減輕了家人的體力負擔。

爲了讓行動不便人士也能與一般人一樣出門旅遊,多扶事業還另外成立了全臺首家完整服務高齡者、身障家庭和輪椅族的旅行社「多扶假期」,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和隨行管家陪伴,讓這些族羣也能輕鬆出遊。曾有一組客人讓許佐夫印象深刻,她們都是四、五十歲左右的女性,從少女時代就結爲好友,姊妹淘常一起出遊。上了大學後,其中一人因發生意外必須仰賴輪椅代步,這羣好姊妹就再也不曾一起旅行,而多扶的無障礙旅遊服務讓這羣久未一同出遊的姊妹再次相約,一路上大夥兒笑聲不斷,彷彿重回那段無憂無慮的青春時光。

多扶事業從解決行動不便者移動困境的初心出發,到進一步提供輔具、旅遊服務,在在都是爲了給予他們更多踏出戶外的勇氣與決心。

無論是便利視障者搭乘公車的App,或是無障礙接送服務,都是以使用者的需求爲核心價值,以更人性化的設計和服務,建構一個更有溫度的城市。

「多扶假期」提供客製化的旅遊服務,讓行動不便人士也能享受出遊樂趣。(圖/多扶事業)

本文作者: 張煥鵬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9月號644期》)

《臺北畫刊9月號6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