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券商忙着“賣”席位,行情來了,大資金的獨立交易單元需求又強了?

財聯社11月28日訊(記者 畢陸)券商“賣”獨立交易席位並非鮮事。行情火了,需求就隨之增大。特別是一些中小券商,會主動登門洽談如何提供獨立交易席位,這也成爲了一些中小券商的創收新手段。

即券商以獨立交易席位作爲營銷展業手段,將獨立交易席位的使用權租賃給機構(獨立交易席位所有權歸券商所有,並未發生轉移),並打包技術服務等形成服務方案,銷售給超高淨值的證券交易客戶。業內習慣於將這一動作爲“買賣”交易席位。

“現在都是以10組爲單元‘買’,更有甚者達上百組。賣獨立交易席位這塊,券商之前其實並不卷,哪家速度確實快,大家心裡都是有數的,完全卷不過。現在想抓住機會的券商變多了。”有機構人士近期向記者分享直觀感受。長期以來,獨立交易席位主要爲打板客戶和大型機構客戶,例如遊資使用。近期,獨立交易席位“買賣”的需求有所升溫。

有券商稱,“9·24”行情啓動後,市場交投活躍,諮詢獨立交易席位的客戶越來越多,過去買賣多發生在固定的機構與券商,類似當下券商主動向外找業務機會的並不常見,如今爲何頻見中小券商爲何近期登門“遊說”這筆買賣?或與市場需求、券商稟賦有關。

最直觀的原因就是需求。儘管自去年至今A股市場未見顯著的漲停板效應,一些機構的交易意願有所下降,但隨着市場行情的回暖,特別是在10月8日,A股市場全線高開,成交更是創歷史新高,大型機構對交易工具和速度的需求再次顯現,券商的通道資源能帶來賺錢效應。

而這又與券商資源稟賦有關。大券商或者對代買業務重視的券商一般來說擁有席位較多,小券商則相對席位較少。交易所席位被會員所擁有,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交易所按成交量份額佔比給各券商分配交易單元數量,大券商天然交易單元數量多,小券商天然少。

有觀點認爲,一些中小券商加緊出租交易席位,與其生存壓力有關。部分券商在受訪時稱並沒有感受到這種競爭感,也並不將當下市場對交易席位的需求與中小券商的生存直接掛鉤。

交易速度和交易效率是證券行業不斷探索和努力,隨着新的技術出現和軟硬件的迭代,各券商需要大力投入IT建設,滿足自身客戶的交易需求外,大力外拓其他券商的存量客戶。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的公平性是全體市場參與者遵守的規則。有行業人士建言,有的私募機構、遊資作爲券商客戶可配置單獨交易席位與網關(經過優化),這是一種市場化行爲,在合規範圍之內,但需保證公平性,交易中的搶跑現象嚴重影響公平性。

詳見可參考財聯社《不守規矩,有券商“繞道搶跑”接入行情,監管已三令五申,爲何仍有違規發生?》《監管再度出手!“繞道搶跑”接入行情該停了,交易所部署券商檢查,違規者或被終止提供行情信息》等有關報道。

價格優先,打包費用十幾萬至三十萬之間

根據交易規則,要在證券交易所參與交易,需滿足兩個前置條件,一是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都必須委託券商纔可以交易,且券商須成爲證券交易所的會員單位,纔能有資格向交易所報單;二是報單、交易要完成,券商必須向證券交易所申請購買席位(收費標準參考交易所官網),這個席位就是交易通道和交易的載體。席位不得退回、共用,經交易所允許可以轉讓,每個席位自動配一個交易單元(可下掛多交易單元)。不過,在實操中,席位事實上更多隻是一個概念,真正實際中用來做交易和清算的,是交易單元。

券商通過租賃獨立交易單元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根據證券交易所的規定,交易所會對交易單元收取相關費用,包括交易單元使用費、接入服務系統流速費和流量費等。例如,根據滬深交易所的規定,獨立交易單元的使用費在2023年度已經下調至每年3萬元。證券公司可以在此基礎上向客戶收取更高的費用,但費用通常不會過高。以滬深交易所爲例,獨立交易席位的成本大約在每年20萬至50萬之間。

其中,向交易所購買獨立交易席位的成本由總公司支付,但使用者實際是公司分支機構/營業部,所以最終支付成本會分攤下沉到營業部,由此網點也有成本與收入的壓力。

總體來看,券商推銷的實質是整個服務方案,涵蓋交易席位、網關、服務器及機櫃租賃等全面資源。一般券商“賣”獨立交易單元會“賣”一整套的服務方案,並不是說只“賣”一個交易單元。目前市面上的前沿獨立交易席位爲主的新一代方案,是基於獨立通道+加速網卡+專業大數據分析實現的搶板優化方案。

主動出擊尋找業務機會是首要步驟,而價格競爭則是“內卷”現象的重要體現。記者瞭解到,整體打包的服務方案價格都是一事一議,這就是券商在與機構協商的主要內容,也是“卷”的一種體現。“通道+技術+軟件”的總費用,介於十幾萬至三十萬之間,存在一定的協商空間。

從成本角度分析,業內人士指出,獨立交易單元的基本成本與此相當,主要面向大戶,其正常費用足以覆蓋成本。不過服務方案的內容多,這部分也有一些額外成本。因此,中國證券行業的競爭不僅體現在價格上,還體現在服務質量、交易速度、技術創新等方面,從而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內卷”現象。

例如,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證券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3042.42億元,營收排名方面,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華泰證券、海通證券營收佔比分別約16.4%、8.8%、9.0%、7.8%、6.2%,爲行業營收排名前五的公司。同時,證券行業競爭梯隊的劃分和市場集中度的提升也反映了行業內部競爭的激烈程度。比如,券商是否在交易所就近佈置有機房也是一個關鍵,獨立交易席位的設備與交易所撮合主機的直線距離要求在幾米之內。

爲何獨立交易席位這麼被需求?

爲何獨立交易席位這麼被需求?主要是因爲獨立交易席位的作用體現在通道獨享、無競爭即不擁堵,具有快速交易通道所具有的縮短路徑的優勢,從而具有排隊掛單的優勢。

交易席位主要分爲三種:獨立交易席位、公共席位及共用小席位。投資者根據需求選擇,通常,一般投資者和機構傾向於使用公共席位或共用小席位,而對交易速度有高要求的則追求獨立交易席位,此外,還有極速交易通道、獨立交易網關以及網關優化策略。

一般來說,投資者“上”獨立交易席位有三個需求,一是打新股上市,開盤第一天買入上市新股,因爲目前多數股票當天沒有漲跌幅限制,一般的股票上市當天大概率會漲停並持續幾天都是封板的狀態。這類股票就可以用獨立席位來搶板;二是打盤前板,但有別於新股,盤後某隻股票發出利好信息有可能持續漲停,或因爲市場熱度的緣故有可能持續漲停,可以用獨立席位去搶這隻股票;三是打盤中板,某隻股票因爲消息突然盤中漲停,需要獨立席位去搶這隻股票。除了漲停板,跌停板也有應用場景,如果遇到急速跌停,用它也可以提高跑出來的概率。

時間優先爲搶板成功的第一原則,搶準時機才能佔得先機。除了獨立席位,精準對時、獨立網關、專業大數據分析都是影響搶板成功率的必要條件,只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屏蔽軟件抖動,穩定報單精準度。以某券商爲例,配置了銣鍾來統一對時,在滬深交易所都採購了獨立的網關和席位,並且在客戶使用過程中不斷的優化策略,以期達到更高的搶板命中率。

爲何機構會從買一組交易席位到以10組爲單位來買?業內人士解釋稱,這可能是因爲交易所報單流程的改變,使得交易者爲了適應新的報單機制而增加席位購買。通過4組的交易方式,可以自動產生交易間隔,從而覆蓋整個交易所接受報單的時序,這樣能夠儘可能地使自己的交易單子排在前面,提高成交的概率。在量化交易中,策略如量化打板的盤中板交易被採用,目的是優化交易單的排序,確保單子能夠排在前列,從而在市場交易中佔據優勢。

一場另類的券商“資源PK”討論

記者瞭解到,大型券商在這種情況下佔據優勢,但頭部券商對此類收益並不十分看重,因此中小券商便顯得格外突出。券商通過交易席位賺取客戶交易產生的佣金和息差,但更看重的是提升代理買賣證券業務的行業排名,提升客戶口碑,形成業務閉環。其中,流量費和流速費僅對高頻客戶進行提高佣金的方式進行收費,高淨值客戶暫不涉及。

長遠來看,由於獨立交易單元具有稀缺性,能夠提供這些單元的券商通常能夠吸引更多的高淨值客戶和機構投資者,這增加了券商之間的競爭。其中,也有一層含義,行業內對於高效交易通道的高需求,以及券商爲了滿足客戶需求而進行的資源爭奪。

有券商機構端和財富端人士表示,由於大券商在系統運維、IT人員數量和專業能力方面具有優勢,在某些業務場景下,除了提供獨立交易席位外,還提供網關的優化等相關運營支持,具有明顯優勢。中小券商在IT軟硬件投入、客戶數量、人員素質方面短板明顯,不具備競爭優勢。客戶頭部集中趨勢越來越明顯。

不過,更多業內人士認爲,中小券商可通過差異化競爭策略、提供特色化服務以及利用區域優勢等手段,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例如,通過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專注於特定領域的投行業務,或者利用技術手段提升服務效率等方式來吸引客戶。針對這一解題,財聯社將持續跟蹤,進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