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感慨:《紅色娘子軍》如此好的劇本,被改的面目全非!

芭蕾舞劇,它是以舞蹈表演的形式作爲主要的表現媒介,來實現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矛盾衝突的發展來完成敘事。《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改編自電影版,也屬於戲劇性線性結構的一種,只是表達方式發生了變化,而且之所以《紅色娘子軍》的芭蕾舞劇能夠在我國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爲改編舞劇的敘事結構符合我國觀衆的欣賞心理。

順應芭蕾舞劇的藝術法則

電影版《紅色娘子軍》的改編,不僅僅是從文字到影視語言的轉變,創作思想也由真實性向戲劇性發生轉變。電影版《紅色娘子軍》依舊以線性結構進行敘事,與報告文學不同的是電影版採用的是戲劇性線性結構。“這種結構,首先注重的是故事的戲劇性,也就是故事內部的戲劇衝突、因果關係等情節性元素,同時以線性的方式來推進敘事。”

因爲電影版紅色娘子軍是一部反映革命戰爭的傳奇正劇,所以在結構上導演依然選擇一時間的順序作爲佈局,但故事前進的動力卻不僅僅由時間支配還主要依靠故事的內在戲劇性衝突,在片中這種矛盾衝突主要體現爲吳瓊花與南霸天的階級矛盾和吳瓊花自身的個人復仇思想與無產階級集體思想的矛盾。影片開頭就將主人公置於矛盾衝突之中清晰地介紹了故事發生的起因,南府的關押欺虐與女奴吳瓊花的逃跑反抗的矛盾衝突,人民要生存,要擺脫奴隸地位,要過自由的生活;地主反動派卻要奴役人民、要消滅共產黨、消滅紅軍,雙方展開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芭蕾舞劇它在敘事上“以時間的順序發展爲主導,以事件的因果關係爲敘述動力,追求情節結構上的環環相扣和完整圓滿的故事結局”,邏輯清晰情節層次分明,滿足了我國觀衆傳統的審美習慣。但芭蕾舞劇是一種舞蹈藝術,所以這裡的戲劇性線性結構並非一般影視劇中戲劇形式,而是以舞蹈爲文體,演員也沒有臺詞只依靠形體動作形成的舞劇情節表達出舞劇的內在思想情感的特殊舞蹈敘事結構。

舞劇中對原版情節的篩選十分重要,要順應芭蕾舞劇的藝術法則,比如舞劇的時間有限過於複雜的情節舞劇不容易表達,所以爲了在一定的時間內在舞臺上將《紅色娘子軍》的故事講述完整,改編中在原有的情節和人物基礎上都有所刪減儘量以一種簡單扼要的方式進行舞蹈敘事。

“常青指路”

芭蕾舞劇一共分爲六場戲,序幕基本保留影片開頭的內容,被南霸天關在土牢的瓊花趁機逃跑。緊接着序幕之後的第一場主人公也迅速進入矛盾衝突之中,老四追上了逃跑的瓊花,舞臺上兩人跳起了搏鬥雙人舞,瓊花以“吸腿拉轉”、“劈叉”、“絞柱”“吊腰”、“剪式變身跳”等舞蹈動作來表現她的頑強與不屈。而這讓匆匆趕來的南霸天氣急敗壞,下令打死瓊花。暈倒的瓊花遇到了穿着便裝執行任務的洪常青和小龐,在他倆人的雙人舞中,洪常青“急步圓場”,側身瞭望敏捷地跳躍“上步翻身”然後轉身“亮相”,以英姿挺拔的舞姿表現出他堅毅機警的特點。在他的引導下,瓊花的命運發生了轉折。這就是芭蕾舞劇中十分有名的“常青指路”。

第二場洪常青帶領剛剛成立的娘子軍女兵們訓練的羣體舞蹈。這一段舞蹈從“連長獨舞”到“集體射擊舞”再到“常青雄健的刀舞”然後是“女戰士們敏捷的集體刀舞”再到“小戰士獨舞”和“戰士們集體刺殺舞”,多種多樣的舞蹈類型“足尖碎步”的芭蕾舞、融入中國武術元素的“背刀飛腳”還有中國傳統京劇元素的“劈刀亮相”等等在這一段舞蹈中將中西方元素安排的十分恰當,而且羣舞與獨舞之間切換也十分順暢,其中表現出紅軍戰士的英勇氣概也令人回味無窮。這是瓊花也跑到了會場,以獨舞的形式向控訴了南霸天的罪行,連長當場授槍,同意她參軍。

第三場,場景在南霸天的庭院裡,南府上下都忙着給南賊祝壽,團丁揮着皮鞭逼迫一羣黎族姑娘爲南霸天助興跳舞。洪常青以祝壽爲名喬裝成華僑富商與娘子軍裡應外合,計劃殲滅南霸天。但由於瓊花的復仇心切,不顧戰友的阻撓打傷了南霸天,不僅提前暴露了自己也讓狡猾的南霸天趁機逃跑,進一步深化了階級矛盾衝突。這裡瓊花和戰友的雙人舞,瓊花以“迎風展翅”、“掀身探海”等舞姿一把推開戰友,來表現她對南霸天的怒火中燒。劇中以連長沒收了瓊花的槍來表現連長對她的批評,而洪常青則選擇以沉着穩重的方式教導了她。

第四場可以說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主要講述了在洪常青的指導下,瓊花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及軍民一家親載歌載舞的和諧場面。可這時遠方傳來了槍炮聲,國民黨匪軍進犯,戰士們整裝待發,奔赴戰場。第五場用舞蹈描繪了敵多我少的戰爭格局和戰士們頑強鬥爭的畫面,常青手握大刀急轉、躍起橫掃敵人,爲掩護娘子軍撤退他不幸負傷成爲南霸天的俘虜。第六場是芭蕾舞劇最後一場戲,階級的矛盾也不斷深化到了極致達到舞劇的高潮。南霸天威逼被俘虜的洪常青寫退兵信,而飽含革命激情的洪常青怎會妥協,舞臺上他“飛腳”躍起,掄起雙臂,在敵人頭上“空轉”、“急速平轉”、“旋風空轉”橫貫刑場,然後一個側身“亮相”震懾羣匪。

大義凜然的舞姿表現出了洪常青的革命英雄氣勢,烈火中他昂首挺胸,氣概豪邁表現共產黨員無畏犧牲的革命精神。最後瓊花與紅軍戰士們一起衝殺戰場擊敗了南匪,解放了椰林寨,以無產階級終究會取得革命勝利的圓滿結局結尾。

爲了展現紅軍隊伍的磅礴氣勢,尾聲演員們的集體舞蹈更是令觀衆振奮,全場演員排爲三行層次分明,以雙腳交替跳躍的舞姿直至舞劇落幕,讓觀衆不禁感受到了紅軍戰士勇往直前不畏艱險的堅毅步伐,也讓舞劇中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戛然而止讓觀衆意猶未盡。

舞蹈作爲敘事語言

《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以舞蹈作爲敘事語言,與電影版本相比在表現人物情緒表達上更勝一籌,而且舞蹈藝術的特性讓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的同時總是伴隨着濃厚情感的宣泄,所以《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在敘事情節改編上選擇了偏於革命情感表達的事件,對複雜的情節和情緒不明顯的人物進行刪減,既符合舞蹈藝術的特性又符合了敘事藝術的要求,形成屬於舞劇的特殊戲劇性線性結構。

結語

江青改編的樣板戲基本與芭蕾舞劇的敘事結構一致,只是爲了強調黨的領導,強行加入了一點不利於舞蹈表達的情節,比如,在舞劇中第三場洪常青與娘子軍戰士們裡應外合殲滅南霸天,電影中有表現實戰之前黨組織討論部署計劃的過程,但在舞蹈中不容易表達就把這個情節刪掉了,而在樣板戲中江青爲了突出紅色娘子軍周密的作戰計劃又要求編劇將這場會議討論作戰部署的戲加上去。

江青對樣板戲的強制性介入,在歷史真實上改的面目全非,但好在總體的敘事結構上沒有發生大的變動。時至今日,在西方的舞臺上,《紅色娘子軍》依然火爆,長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