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兩會熱評|兩高報告不僅是司法機關的述職,更是一場大型普法活動

3月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應勇分別做了工作報告。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對77名被告人以正當防衛宣告無罪。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顯示,爲持續引領正當防衛理念,過去一年,審查認定屬正當防衛依法不捕不訴261人,同比上升25.5%。“兩高”工作報告不約而同提到“法不能向不法讓步”,足見對正當防衛案件的重視。

事實上,今年春節期間,張藝謀導演的影片《第二十條》火熱上映,已讓正當防衛成爲全民關注的話題。影片闡述了司法公正中最爲複雜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片中公交車司機張貴生看到女乘客被男子欺負,激憤下將男子砸傷……而後公交司機張貴生的女兒問道,“如果當時你在那輛公交車上,你會怎麼做?”這是典型的如我在訴的基本辦案要求。《第二十條》面對的不是在對與錯的立體中找到對,而是在對和對的平面裡找到那個錯,並給出那個更對的答案。

藝術來源於生活,影片中的數個案例,並非憑空想象,而是參考了崑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淶源反殺案等現實中的真實案例。司法機關是法律的終端,也是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抽象的立法條文,深邃的立法精神,需要藉由司法活動的具體途徑,把公平正義精準輸送給社會和公衆。所以,這兩份報告不僅是司法機關的述職,更是一場大型普法活動。

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被打了爲什麼不能還手?見義勇爲有什麼錯?被反覆折磨、欺辱,面臨重大人身安全,爲什麼不能勇敢反抗?正義應該有自己的底氣。當人們在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時候,我們不能過於苛責。在最高檢的工作報告當中提到了三起有關正當防衛、法理情統一的案件:快餐店老闆與持刀闖入店內敲詐的歹徒對砍致其死亡、棋牌室管理員因制止酒後持刀滋事將其劃傷,以及某學院副院長猥褻未成年女生,其生父憤而將其打成輕傷。前兩起案件被認定爲正當防衛,後一起案件做了不起訴處理。一個個具體案例,從精深的法理到樸實的口語,彰顯着人民司法的人民立場、人民情懷。三個案例讓公衆知道自己的權利邊界所在,明確了“法不向不法讓步”。

“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激活“沉睡”的法條,讓法治精神得到充分實踐,還得堅持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個人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必須相適應,特別是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到底是重判、輕判,還是判定無罪,都需要結合責任人的具體行爲性質和當時所處的環境審慎考慮,進而作出精準的判斷。讓法律精神和倫理觀念結合起來,讓案件判決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法條和理論是“機械”和“冰冷”的,而司法實踐應該是有溫度的。有些事情由不得模糊化處理,畢竟“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一個人的人生”。感受公平正義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羣衆,檢察官要在法律裁量空間中,尋求最佳的處理效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讓案件的當事人和關心案件的人感受到公平正義。積極倡導能動司法,搭建起從法律到審判的橋樑,才能“讓好人不再畏縮”。

正如最高法工作報告所言:“社會在發展,司法須前行。”要讓正義之光普照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司法機關還需不斷髮現問題,並以法治的思路和手段解決問題,如此才能讓所有守法公民得到充分保護,感受到真正的安全。

上游新聞評論員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