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父親的“撿磚頭”精神,影響了我的後半輩子

作者:主創團·哎呀媽

身邊一位寶媽最近遇到極大的困擾。

女兒剛上初二,青春期叛逆問題特別嚴重。

不寫作業,逃課,跟老師頂嘴,還早戀交男朋友……

這位媽媽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女兒乾脆躲到同學家裡,夜不歸宿,揚言再逼她就退學。

問她家裡的爸爸不管嗎?

媽媽抹着淚無奈地說:

“老公開大貨車經常在外跑長途,回到家就躺平睡覺,根本幫不上任何忙,還說教育是當媽的事,懶得插手。”

聽完一下子明白了,又一個典型“媽媽焦慮、爸爸缺席、孩子無助”的問題家庭。

很多時候發現,中國爸爸和媽媽在教育分工上,存在巨大的誤區。

以爲男主外女主內,是媽媽負責照顧孩子,爸爸負責在外打拼養家餬口,不用管家裡的一切。

這就導致了,爸爸總在孩子最需要的關鍵期不在場,像一個影子一樣,孩子怎麼抓都抓不住。

恰逢父親節,一起來認真思考:父親對孩子的教育,究竟有多重要?

缺席的父親,一輩子什麼都缺的孩子

知乎有個熱門話題:你覺得中國孩子最缺的是什麼?

有位答主分享和爸爸相處過的痛苦經歷。

從小父親幾乎不怎麼陪在他身邊,更別說和爸爸在一起做什麼事。

印象最深的,是他有次年前和親戚爭吵,對方扇了他幾巴掌,他氣到要報警。

可爸爸卻說,明天過年,別無理取鬧。

明明被打的是自己,可爸爸完全不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維護他,這讓他錯愕懷疑,眼前這男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親生爸爸。

長時間被忽略、被輕視,他也不知道該維護自己,被打不懂得還手。

對社會規則也一知半解,經常出現一些被坑了卻不自知的事情。

人生也沒有規劃,總是一份工作幹滿三個月後又換一份工作。

更嚴重的是,他覺得自己缺少基本的爲人處事的原則,常年被PUA,擰巴的時候如鯁在喉,啞口無言,覺得幹什麼都沒意思,很厭世消極。

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講到:

“父親缺失會使孩子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完整,孩子缺少來自父親的影響,便有可能出現心理髮展的缺陷。”

孩子成長髮育的關鍵期,特別是前12年。

爸爸一旦活成一個口頭上的稱謂,圖紙上的形象,沒有真實的參與和陪伴,孩子的心裡永遠缺一塊最重要的人生拼圖。

《金牌調解》有位父親,過去爲了養家餬口,外出打工十幾年。

期間只在過年時回去見兒子幾面。

等兒子長大了,他開始動了盡父親責任的念頭,可兒子卻對他不理不睬,甚至有對抗、仇恨情緒。

他實在不解,自己付出那麼多,給足兒子物質生活,爲什麼換來這樣的結果。

場外的觀察員一針見血指出:親子關係的培養,需要基礎。

過去長時間的缺席,根本沒有辦法讓孩子信任父親、理解父親、認識父親,就不要奢求孩子願意聽父親的話,走上父親認爲對的路。

教育孩子,爸爸最不能的就是“理所應當”。

以爲自己不在家,媽媽能做好合格的替補;以爲孩子見不到自己,心裡也會惦記他,以他爲榜樣。

孩子永遠學不會他沒見過、沒接觸過的事。

爸爸一旦不在他身邊,告訴他什麼是人生、規則、邊界,他就只會越來越迷糊,深陷困境無力擺脫。

爸爸不缺位,孩子纔有向上的力量

俞敏洪在《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一書中,講到小時候看到父親做的一件事。

父親是木匠,經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幹完活,都會把別人廢棄不要的斷磚亂瓦撿回家。

一塊兩塊,或三塊五塊。

哪怕走在路上,看到路邊有磚頭或石塊,也會撿起來放籃子裡帶回去。

看到院子裡堆滿了亂七八糟的磚頭碎瓦,俞敏洪剛開始很不理解,還覺得院子變得更窄了。

直到有一天,父親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開始左右測量,開溝挖槽。

俞敏洪才得知,原來父親要造房子。

隨後幾天,父親和泥砌牆,用那堆亂磚左拼右湊,居然真建起了一間四四方方的小房子。

那間小房子,被父親改造成豬舍,圈養原本在露天空地到處亂跑的豬羊,而院子,也恢復了該有的乾淨模樣。

打那時候起,俞敏洪就覺得父親特別了不起,也漸漸意識到:

父親一磚一瓦建小房子這件事,藏着做成一件事的全部奧秘。

等他後來上學、工作,父親的“撿磚頭”精神一直激勵着他,成爲他做事的指導思想。

爸爸的力量,就是這般神奇。

他不說,全程做給孩子看;他不缺位,身體力行爲孩子演示人生的真諦和行事的道理。

正如俞敏洪說的:

“對孩子來說,母親展示日常的溫馨,父親展示的面向未來的勇氣、追求。”

新東方家庭教育

,贊4.6萬

從小在父親精神、榜樣的影響下,孩子成長、成才必然更有方向感、目標感,對未來充滿希望。

那些受父親正面影響,最後在自己賽道上闖出一片天的人,比比皆是。

知名女企業家周羣飛在不少公開場合中說,“父親是我永遠的偶像。”

小時候父親是她的“百度”,只要她不懂,一問父親就能得到答案。

雖然父親眼疾嚴重,已經半盲,但一直好學,性格堅韌,不僅會砌房子、燒磚、燒瓦、竹篾匠,還學了醫,會開處方給鄉親們看病。

後來周羣飛外出打工,發展事業,遇到很多困難,也學着父親的樣子,什麼都不怕,硬是虛心請教學習,一步步扛過來,終於成就一番事業,打拼成湖南女首富。

爸爸,永遠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更是孩子最初的榜樣。

無論他從事什麼職業,賺多少錢,在孩子心中,只有他參與到自己的人生裡,就是他成長的教科書,教他各種爲人處世的道理,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決心。

合格的好爸爸,造福孩子一生

只是生理上做了爸爸,遠遠不夠。

想孩子親你、愛你、敬你,甘心樂意照你的樣子走向未來,爸爸一定要懂得做對這3件事:

1、儘量多陪在孩子身邊,特別是重要時刻。

爸爸在外打拼,呆在家裡的時間確實不如媽媽多。

但總不能以此爲藉口,逃避陪伴孩子的職責。

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時間分配,儘量抽出時間陪孩子玩,關心孩子的動態和近況。

和孩子在一起時,儘量放下手機,不讓工作或其他事情打擾跟孩子難得的相處時間。

特別是孩子的重要日子,比如生日、家長會、節目表演、比賽等,千萬不要缺席。

哪怕是默默當個觀衆,對孩子來說,有爸爸的關心、注視,意義重大。

那是孩子安全感、自我認同感的重要來源。

2、主動介入孩子的教育,分擔媽媽的壓力。

教育從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的主動介入、參與,會讓原本以媽媽爲主導的教育環境多一些規矩和秩序。

聽一個初中孩子說,最喜歡爸爸指導作業了。

因爲媽媽脾氣容易急,看他半天解不出一道題就會生氣。

可爸爸不會,爸爸會給他示範,講道理,耐心分析題目,讓他慢慢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相比媽媽事無鉅細的教育風格,爸爸更多是從宏觀視角,跟孩子探討問題。

爸爸的邏輯性、條理性,男人獨特的行爲思維,能讓孩子多一個新的視角,讓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和媽媽完美的互補。

最重要的是,爸爸積極分擔教育的擔子,會讓媽媽有放鬆的機會,調整好繁雜事務堆積下來的壞情緒,恢復狀態。

3、追求上進,用榜樣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更優秀。

很多青春期孩子,最大的迷茫不是感受不到愛,而是不知道自己該走去哪,怎麼走。

如果他生活圈裡,能有一名稱職、合理、積極進取的好爸爸,那他自然而然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會走向哪裡。

因爲他每天觀察爸爸的行爲,看到爸爸工作認真負責,業餘能撿起書本求知,玩手機會節制,到點就收起來。

那他會慢慢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明白自己要做一個有擔當、愛學習、懂得管理自己的人。

言傳,不如身教。

有爸爸以身作則帶頭領路,孩子的未來才能走得篤定、踏實,有明確的方向。

心理專家曾奇峰說:

“孩子的成長沒有偏方,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提供穩定而健康的土壤。”

媽媽再強再能幹,也替代不了爸爸的角色,這片土壤,既要有媽媽的呵護,也要有爸爸的陪伴。

爸爸在孩子成長中多刷存在感,積極參與,主動承擔教育的擔子,邁開腳步把正確的路子走給孩子看。

孩子才能渾身充滿力量,堅定朝着燈塔一步步向前走去。

有爸爸的一舉一動給他做指引,他的未來,終不迷茫,也不迷路,永遠走得坦然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