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八路軍最厲害的一個團,55年兩人授上將,還有兩個營長是中將

前言

自清末開始,日本就已窺視中華大地,隨着兩國國力差距的加大,日軍加快對中國侵略的步伐,但中國人民是無法戰勝的,抗戰爆發後,“抗日殺敵,保家衛國”是每一個熱血男兒的誓言,隨着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成立,活躍在祖國大地的各軍閥勢力摒棄前嫌,同仇敵愾,奔赴抗日前線,向日本侵略者發起勇猛的衝鋒。

當時根據兩黨協定,位於陝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爲八路軍,下轄12個主力團,雖剛剛建制時僅有4萬人左右,但這都是經歷戰火考驗的精銳,不過即使是百勝之師,也有最鋒利的劍刃,其中最厲害的一個團,團長和副團長都是上將,手下兩個營長也都是中將,這個團就是685團。

2個上將還是3個上將

685團是由紅一軍團的紅二師改編而成,長征時期,紅二師可是全軍的前衛師,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攻佔臘子口天險,這些紅二師在長征中的經典戰役,一路披荊斬棘,爲紅軍主力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抗戰爆發後,紅二師改編爲八路軍685團,首任團長是黃永勝,不過很多人對於黃永勝擔任685團團長沒什麼印象,因爲他任職期間很短,不到一個月就調走了,擔任獨立團團長,在8月底由楊得志接任團長,抗戰時期,楊得志還擔任過344旅代旅長,到了建國前夕已是第19兵團病團長,抗美援朝時期,他率領志願軍第19兵團赴朝作戰,參與指揮了上甘嶺戰役,1955年授上將。

685團還有一位上將是鄧華,當時擔任685團副團長,後調任八路軍第四縱隊政委,1938年曾領導冀東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10萬人的抗日武裝力量,爲冀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抗戰勝利後,他調任東北,遼瀋戰役勝利後擔任第44軍軍長,1949年5月升爲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1955年授上將,685團的正副團長,時隔12年後竟都成爲開國上將。

而前面提到的685團首任團長黃永勝,在建國後擔任第13兵團司令員,55年授上將,不過一般認爲685團走出兩位上將,楊得志和鄧華。

兩位中將營長

一位是曾國華,他是1931年參加的紅軍,長征時期擔任紅五團六連連長,到達陝北參加東征戰役時,擔任紅五團突擊隊隊長,東征凱旋而歸後,他因戰功升爲紅五團團長,抗戰爆發後,紅五團改編爲685團二營,曾國華擔任營長。

抗戰勝利時,曾國華已是山東軍區第3師副師長,不久率領第3師挺進東北,1949年升爲四野第13兵團參謀長,1955年授中將。

另一位名氣就大了,他就是樑興初,1930年參加紅軍,比曾國華早一年,長征時期他領導騎兵偵察連連長,多次出色完成偵查和作戰任務,後改任紅二團團長,抗戰爆發後擔任685團3營營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十縱隊司令員,1949年任第38軍軍長,1950年作爲第一批赴朝作戰的六個軍之一,在五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也令38軍榮獲“萬歲軍”的稱號。1955年授予中將銜。

結語

685團的“厲害”不是這支部隊的名將輩出,而是它戰爭年代的輝煌,抗戰時期685團先是改編爲115是教導一旅,後改編爲新四軍三師第七旅,她作爲新四軍的機動部隊,被稱爲“華中主力的主力”,抗戰勝利後,七旅隨軍北上,改編爲六縱第16師,1948年改稱43軍第127師,在四大野戰軍中,127師是戰鬥力最強的師級作戰單位,所以稱爲四野頭號主力師並不爲過。

承前啓後,戰爭年代的685團一直散發着耀眼的光芒,這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成就,在我們享受幸福安逸的生活時,不要忘記英雄先烈的付出和英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