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建築講座 古蹟活化超時空

遠東建築講座,知名學者專家李幹朗(左起)、周宗賢、李清志、林嘉澍暢談與古蹟的時空對話。(遠東建築獎提供)

臺北刑務所官舍改建後成爲餐廳、咖啡、文創空間,近日成爲網紅打卡新地標,但也引起爭議,因爲臺灣文化協會創辦人蔣渭水等先賢都曾在此受刑,如今民衆卻在此吃喝玩樂,是否對歷史與先人不敬?2022遠東建築講座上,古蹟修護研究者李幹朗等名家,針對古蹟再利用議題,各抒己見。

古蹟再利用在臺灣雖已推動多年,但往往被質疑空間翻修活化的方式經常就是變成餐廳或咖啡廳。李幹朗指出:「建築物蓋的時候的功能,經過漫長歲月確實會有所不同。」

他也指出如皇宮多半會變成博物館,而墳墓、金字塔自然不會變身咖啡廳,仍要依據適宜性分析評估,「用到什麼程度」纔是既保留歷史價值與記憶,又和當代一般大衆的生活結合,仍有賴於對建築投入感情,和建築的對話纔會更多一點。

淡江大學榮譽教授周宗賢認爲,以古厝而言,傳了幾代下來,所有權人可能已是上百人,維護與再利用時要尊重不同的聲音與做法確實不易,但他指出:「再利用有時候也可以是無形的,以大龍峒保安宮爲例,最知名的『對場』讓今人對匠師有更深的敬意」,他認爲今日對保安宮再利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分享其建築工藝之美。

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李清志直言,臺灣一些老建築修復後要做什麼使用,常陷入困局,「若不再利用的話,就會跟我們的時空斷裂,覺得不屬於我們正常生活裡的一部分而產生距離感。事實上老建築可以跟我們現在的時空並存,甚至我們可以在裡面生活。」

李清志以威尼斯的海關大樓改造爲美術館爲例,由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外表完全保留原貌,但內部幾乎完全改造過,「在臺灣這幾百年的古蹟建築,一定是奉爲神明一樣不能動,可是在歐洲這種幾百年的建築可以在裡面做那麼大的改造!」

他認爲保存古蹟不只是把建築保留下來,更重要是讓老建築能活在當代,包括紐約近年很知名的「高架公園」,兩旁的磚造倉庫,連一些米其林餐廳或名牌都進駐。

臺灣文史古蹟導覽講師,也是「臺灣古蹟仙」林衡道的外孫,長年在歐洲導遊的林嘉澍認爲,古蹟再利用的宗旨應是:「讓建築物繼續講故事而不會遺失它的本質」。

他說,例如臺北孔廟常辦尋寶趣等活動讓人親近,也重新認識這座古蹟;又如德國東部小鎮格拉蘇蒂以鐘錶聞名,「鐘錶廠就是個城堡,現在到那裡是讓每個進去城堡的遊客,都在裡面把一個個零件拼起來,做完之後每個人都發現應該買一支。」既讓遊客走進古蹟,也讀到品牌的精神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