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成功實施陸基中段反導試驗 陸媒:帶領全世界走出「囚徒困境」
4月14日,中國成功實施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深圳衛視直新聞)
4月14日,中國成功實施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張思南解讀,此次試驗成功意味着:美國或許將全世界帶入了某種核武器的「囚徒困境」之中,但中國最終會帶着全世界走出來,走向一個全人類再也不受「恐怖平衡」困擾的永續和平。
針對中國成功實施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張思南表示,有關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兩點:第一,中段反導攔截爲什麼重要?第二,包括中段反導在內,整個導彈防禦體系爲什麼重要?
先說中段反導攔截。彈道導彈飛行一般而言,分爲三個階段,分別是初段,或者叫上升段,就是導彈加速起飛的時候;然後是中段,是彈道導彈飛行時間最長的階段,導彈會在一定的高度,通常是大氣層外,作橢圓軌道飛行,直至接近打擊目標;最後是末段,也叫再入段,彈道導彈的戰鬥部經過加速,以十數倍甚至是數十倍音速墜向打擊目標,最終完成毀傷任務。
理論上攔截彈道導彈,只能在上述三個階段進行。初段,飛行時間短,攔截窗口小;且發射中的彈道導彈普遍深入嚴加防禦的發射陣地,例如他國境內的導彈發射井或是潛艇堡壘海域,攔截難度較大;末段,導彈戰鬥部的下墜速度極大,攔截困難,且一旦攔截不成,就再無補救措施;甚至即便攔截成功,核戰斗部也會因爲已經接近打擊目標,而仍然能夠造成一定的毀傷效果。
相比較而言,彈道導彈的中段飛行時間更長,速度更慢,中段反導也就成爲了攔截戰略導彈的重要方式。
其次,包括中段反導在內,導彈防禦爲什麼重要?張思南表示,這就涉及一個概念—核平衡。核平衡的意義不在於核大國之間各有多少核武器,不在於數量,而在於毀滅的效果。
核平衡在實際操作上又被稱爲「互相確保毀滅」原則,即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而這裡的毀滅也不是指將敵國完全燒爲白地,不需要完全毀滅,只需要達到敵方「不可承受損失」的程度。例如1967年,美國前防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提出,摧毀蘇聯25%的人口和50%的工業生產能力,就可以達成毀滅蘇聯的戰略目的。
張思南表示,每個國家都有「不可承受損失」的閾值沒錯,但是否能造成「不可承受損失」,又是另一個問題。導彈防禦體系作爲一項防禦手段,也可以在覈平衡中發揮十足,甚至是更強的進攻效果。「當我可以毀滅你,而你卻不可以毀滅我,核平衡也就此打破。」
張思南表示,實際上,這正是1983年美國雷根政府正式推出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再到2002年小布希政府退出反導條約的目的,「很簡單,美國希望爲自己編織一把嚴密的保護傘,從而讓自己肆無忌憚地對其他有核國家揮舞核大棒,夢迴1957年之前那段美國想對誰核訛詐就對誰核訛詐的『壟斷時代』。」
張思南表示,如果說,美國發展導彈防禦體系是爲了打破核平衡,那中國發展導彈防禦體系則是爲了恢復核平衡。真正的核平衡不僅要求中國的刀鋒要和任何潛在的敵人一樣無堅不摧,中國的盾牌也要和任何潛在的敵人一樣堅不可摧。這也是爲什麼中國發展中段反導強調不針對任何國家,因爲不像美國,中國從不追求建立任何進攻性的核霸權。
張思南表示,美國或許將全世界帶入了某種核武器的「囚徒困境」之中,但中國最終會帶着全世界走出來,走向一個全人類再也不受「恐怖平衡」困擾的永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