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確定!肇慶這所高校宣佈將改名大學!
近日,肇慶學院召開了“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部署會議。會議旨在深入貫徹《肇慶學院“十五五”事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學校黨委書記謝冠華出席會議,學校各有關部門和二級學院主要負責人以及工作聯絡員參會。發展規劃部主持工作副部長吳清主持會議。
謝冠華作“十五五”規劃編制動員講話。他強調,要深刻認識“十五五”規劃在指導學校未來發展方向、加速學校“改大申博”戰略步伐、深化學校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重大意義。謝冠華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提升認識,加強調研;二是要立足實際,展望長遠;三是要強化組織,遴選隊伍;四是要民主參與,科學實施;五是要落實經費,保障工作;六是要督促落實,注重實效。謝冠華表示,希望大家認真學習領會《教育強國規劃綱要(2024-2035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將其貫穿到規劃編制的全過程之中,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對外工作大局中,推動學校走好高質量發展道路。
吳清詳細說明了規劃編制的具體工作,明確了各項任務的目標和要求。會議還特邀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進行“十五五”規劃輔導講座,進一步提升了與會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規劃編制能力。
▲肇慶學院校園一角。
據悉,2022年1月,廣東肇慶市委書記張愛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支持肇慶學院“改大申博”。4月,肇慶學院召開第四屆教職工暨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改大申博品質提升工程”被寫進了工作報告。爲此,學校專門成立“改大申博”工作專班,負責研製“改大申博”規劃和實施方案。8月,《肇慶市發展和改革局關於肇慶學院新校區項目建議書的批覆》公佈,同意肇慶學院實施新校區。
2023年11月,肇慶職教城(肇慶學院新校區)一期項目開工儀式在該校新校區建設工地舉行。作爲肇慶學院加強內涵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改大申博”目標的重大基礎工程,宣佈正式動工建設。
此外,肇慶學院在《肇慶學院“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中曾提到,到2035年,學校辦學水平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完成“改大申博”目標,建設一批省內領先、國內知名的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一流平臺,學校競爭優勢大幅度提升,辦學實力和水平穩居省內應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陣,順利實現學校建設“省內一流、國內有較大影響、國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奮鬥目標。
更名大學,並不容易
然而,在這條擁擠的道路上,要想脫穎而出、成功更名,並非一件易事。
在教育部2006年公佈的《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中,“學院”與“大學”之間存在明顯的分野,在辦學規模、學科與專業、師資隊伍、教學與科研水平等方面,都有着對應的硬性要求。
爲了從“學院”升格爲“大學”,高校往往要花費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光陰。升格大學的征途充滿艱辛,高校爲何仍如此熱衷於更名?
原因或許在於,從“學院”到“大學”,幾字之易,卻可能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更名,也是一衆普通高校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大與資源競爭白熱化的時代,逃離馬太效應的唯一選擇。
一位教師曾在採訪中透露,“更名大學雖然不會提高學校的級別,但發展空間明顯擴展了,招生規模擴大、經費增加,就連教師的職稱數量也明顯增加。”
同濟大學教授呂健的一項研究則顯示,無論辦學層次提高與否,高校更名都會導致人均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的顯著提高。
以2023年爲例,超過七成的高校在更名大學後預算經費均有所增長。其中,蚌埠醫科大學的經費增幅最爲明顯,上漲了37%。河北中醫藥大學的經費增幅了24%。
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也是大學更名的一大動力。根據教育部最新普通高校名單,截至今年6月,我國在冊的普通高校共有2868所,其中本科院校1308所,高職(專科)院校1560所,其中冠以“大學”之名的僅517所。越是在低分數段,可以投檔的高校越多,學校之間的招生競爭也更激烈。
對於不熟悉高校的家長和學生來說,大學要比學院層級高,帶有“中國”“xx省”的字眼要比“xx市”的層級高,“理工”“科技”要比“農林”“紡織”層級高……
除了招生,這種“望名生義”式的誤解,也常對高校的招才引賢、項目落地甚至是學生的實習就業造成不良影響。一些名爲“學院”的本科院校,由此遺憾錯失了很多發展機遇。在校名上“動刀子”,便成了這些院校提升形象與口碑最迫切的希冀和最立竿見影的舉措。
瀘州醫學院更名西南醫科大學的當年,學校臨牀醫學、中醫學2個專業列入四川省普通本科第一批次錄取招生,此後,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在一些省份連續9年攀升;2023年來成功更名的佛山大學、合肥大學、重慶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今年的錄取分數線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
不過也有學者以河南2015-2022年的高考錄取數據爲基礎,探究了高校更名對招生質量的影響,發現生源質量提升效果的出現具有滯後性,且無法持續穩定存在,只能提供一種暫時的刺激,在更名後一到兩年間效果最爲顯著,但從第三年起,“好名字”的光環就逐漸剝落。
顯然單憑一次改名,並不足以讓高校的辦學水準發生質的變化。大浪淘沙之後,要想名實相符,高校終究要走上一條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在學科建設、教學質量、人才培養等環節投入更多心力。
畢竟,名字只是大學的面子,一所學府要走向百年甚至更久,還得有殷實的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