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合作衝刺國會過半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今年4月下旬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就公開拋出「在野大聯盟」,但一開始民衆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並沒什麼興趣。直到近來柯以「比民調」和「公開辯論」對國民黨發動「攻堅」,嚷了將近半年的「藍白拖」,終於讓人見到了「藍白合」的曙光。
14日由雙方陣營重要幕僚先展開怎麼合的會前會,結果並無太多意外,會前會中對於如何產生「最強候選人」的最關鍵議題,國民黨提出了「開放式民主初選制」的對案,以待民衆黨帶回討論後,於下次的會議再行磋商。而公開辯論則須先決定產生候選人的方式後,纔再進一步磋商,也應算是合理的安排。
然而,「開放式民主初選制」源自於美國政黨的「黨內初選」方法之一。國民黨主張採行的理由,雖認爲較能避免民調被敵營選民「灌水」,但這種初選投票不僅成本較高,還採實名制及須親籤「認同卡」,也增加了投票者手續上的成本。何況,這只是選出候選人的「假投票」,動員能力將會是投票率的關鍵,而一旦投票率太低時,雙方仍可接受這種勝負結果嗎?
國民黨提出初選也並非無合理性,以民主文教基金會於13日公佈的民調來看,31.3%的受訪者認爲以侯友宜爲主,才能整合更多資源贏過賴清德,認爲應以柯文哲爲主的有26.7%。此一差距並不算大,或可解讀若藍白整合成功,以侯或柯爲主支持者應多可接受。但對國民黨來說,當會認爲他們較有動員能量的資源,勝算應該比柯還大。從上述民調的年齡層分析,柯顯然比侯更能擄獲年輕人的心,但年輕人的投票率不比中壯老齡人,實際投票結果不無翻轉民調的可能。
藍白在會前會中先對若干政見達成了共識,這是藍白合的根本基礎,也猶如未來組成所謂「聯合內閣」的「契約」。雖然這樣做的用意是要泯除藍白合只是「權位分贓」的質疑,但雙方已同意把總統的當選作爲組成「聯合內閣」的基礎,終究不是西方議會民主體制下的「聯合內閣」。 近來對巴勒斯坦展現軍事實力的以色列,就是採議會內閣制且爲多黨體系的國家。爲了在國會議員選舉中獲勝,進而取得執政權,他們也有個由三個政黨組成「藍與白」的選舉聯盟。而這個聯盟固然先就共同政策取得共識,但也談好兩位政黨領導人各擔任兩年總理。
最後仍須強調,內閣製取得執政權的基礎在國會選舉結果,而不該是總統。未來若民進黨在立法院獲得過半數或相對多數的席次,但「聯合內閣」卻沒有和「綠」合,行政院和立法院的運作將難以順暢,且又怎還算是內閣制呢?因此除了總統選舉之外,兩黨也必須合作衝刺取得立法院過半數的席次。(作者爲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