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過生活都行…但唯一條件是「要有財務能力」!凱若:才對面對各種現實的變化

示意圖/Ingimage。

無論怎麼生活,都要有財務能力

我們家爸爸和媽媽都是在家工作的創業者,因此我們家務與育兒分工的確是挺平均的。然而現實來說,很多家庭並不是如此。若有其中一人待在家帶孩子,多半是由母親來擔任這個角色。

我們自己公司的兩位爸爸夥伴都是在家工作,而我也認識不少在家工作或創業的爸爸,所以絕對是有男性做這樣的選擇與安排,的確也有越來越多願意且喜歡待在家裡的爸爸,不過這個數量與待在家裡的媽媽相比,還是有着天壤之別。

其中很現實的一個考量因素,就是許多女性的收入低於男性。這點在臺灣反而沒有這麼明顯,在我目前身處的歐洲,同工不同酬的狀況隨處可見。因此考慮到「誰出去可以賺到最多錢」時,不少家庭就很直接地選擇爸爸出門工作。

這當然是不公平的狀況,然而要去扭轉整個就業市場也不是一個家庭能做到的。許多家庭在計算了收入、育兒補助、稅金之後,決定只有一個人去上班,這也是很合理的選擇。因爲以目前許多已發展國家的育兒政策來說,生三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可以得到的補助加上減免,還有省下的育兒花費(保母、幼兒園等等),算一算就等於一個人的稅後收入了,某種程度來說也是變相地「鼓勵」父母之一放棄職涯而留在家裡。

另一個原因,就是所謂「孩子比較需要媽媽」,特別是在喂母奶的那段時間,父親很難代勞。

這點當然有非常多的解決方案,所以說「很難」但絕對不是不可能。我並非很同意這樣以「生理性」得出的理由,但也不可否認多數母親的確是孩子一出生時最直接的主要照顧者。在這裡並不是要提出究竟是誰「應該」照顧孩子,但就以目前現實的情況來說,常常待在家的都是母親。

理解自己與家庭,找出最適當安排

我不知道其他家庭或媽媽決定待在家帶孩子的原因,但對我而言,我對孩子有種依戀,希望在他們成熟到可以離開家之前,我可以盡所能地多與他們在一起。這個瘋狂的感受,到我女兒已經二十歲且離家讀書的此刻,仍舊如此。

這聽起來不是很理智,我也承認自己在面對母職時,無法全然都用左腦理性思考。但我也徹底接受自己是這樣的。

我想這不是因爲我是女性,也不是因爲任何期望,就很單純地從「我」出發。所以也同樣理解爲什麼我的丈夫Jascha 明明擁有在等着他的德國大公司合約,仍毅然決然在家工作,因爲他也和我一樣,希望把時間自由保留給孩子的需求。

我們都不怎麼理智,你們真的不需要和我們一樣;然而,我們就是理解自己的狀態,才能真正做出讓自己快樂的選擇。例如有些父母親真的很喜歡出門上班,有些人則是需要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來讓彼此的關係更融洽,這也是很好的安排。

有一些母親特別想證明自己能夠與男人做一樣的事,想證明身爲母親對職涯一點都沒有影響。但這樣的期望設定,可能反而讓某些媽媽感覺到更多的壓力。我會建議先不以「性別」來考慮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也不要用「應該」或「罪惡感」來思考甚至要求對方,而是先問自己:「你想要怎樣的育兒生活?」好好溝通,來得出你們認爲最適當的安排。

財務保障帶來的安全感

我有許多丈夫出門工作的全職媽媽朋友,在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那麼些不安全感。雖然法律已經爲留在家的這一方提供不少的保障,然而許多女性仍舊會對於「沒有自己的錢」感覺到不安。這是很正常的。

而這點也與性別無關,當我的丈夫在德國攻讀學位的時候,我們家計都由我一人負擔,他同樣也會有不安全感。人都希望能夠有穩妥的財務保障。因此許多的媽媽雖然決定在家帶孩子,仍舊希望自己做些事、賺點錢。

時報出版《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都這樣賺錢:教你如何把熱愛變事業,一邊做媽媽,一邊做自己》,作者:凱若 Carol

從最基本的不想當「伸手牌」,而能夠決定自己的消費,做讓自己開心的事,爲家人提供期望的禮物或旅行,到爲了自己的生計保障,能夠有自己的收入,都不會是壞事。

曾經有位媽媽朋友告訴我:「我戶頭裡的數字,讓我感覺到安全,知道我不會因爲擔心沒了金錢來源而強迫自己待在一份關係裡。」她的母親就是這樣,雖然婚姻已經味如嚼蠟,甚至偶有家暴,仍舊不敢離開這份關係。一開始說是爲了孩子,但當孩子長大後,發現媽媽其實仍舊待在這份讓她不愉快的婚姻裡,只是害怕自己失去現在舒適的生活方式。因此她決心不論如何,都要有屬於自己的收入。

另一位朋友的故事則是更加慘烈。她爲了愛遠走他鄉嫁到德國,與德國丈夫生了幾個小孩。

一開始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直到老公外遇且決定與她離婚那刻,她才發現自己的「洗盡鉛華」並沒有得到肯定與保障。她得要重新申請簽證,並且因爲孩子要待在德國,她也需要留下。從那刻開始,她才發現自己在當地找工作,語言就是個極大的障礙。沒有流利的德文,連最基本的服務業都沒有人願意錄用她,也無法做業務工作;而她過去幾年都是以孩子爲重,並沒有任何與當地人互動的經驗,要找工作更是困難。還好,最終她找到了中國餐館的生意,先把生活給穩定下來,再慢慢增強自己的能力,現在已經漸漸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終於得以安心度日。她告訴我:「如果我當時能夠做一點小小的事情,或者每天花一個小時繼續自我成長,雖然慢但還是不讓自己停止,面對這樣的狀況時也不會這麼手足無措。」

寫出這些故事不是要嚇唬人,而是點出現實生活可能會面對到的變化,可以有所準備。如果遇到這類的狀況,千萬別忘了諮詢律師的意見,保障自己的權益。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都這樣賺錢:教你如何把熱愛變事業,一邊做媽媽,一邊做自己》,作者:凱若 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