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上淳「2成死亡個案其實救得回來」 醫:對家屬及醫療團隊是打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臺灣新冠肺炎確診者致死率偏高,有一個原因是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醫生陳志金認爲,這樣的說法,對於當初決定DNR的家屬和醫療團隊來說,是一種打擊,也無形之中加重他們的內疚與自責,而這個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的。
臺灣新冠肺炎確診者累計681死、致死率4.9%,是全世界最高。對此,張上淳分析,死者年齡普遍偏高,9成患者年紀60歲以上,其中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但有相當比例「其實救得回來」。
對於張上淳的說法,陳志金今天在個人臉書發文說,每個DNR決定,對家屬來說,都是天人交戰的!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賴活」、有些人希望自己能夠「好死」。
陳志金表示,身爲決策代理人的家屬們,要能夠好好的和醫療團隊充分的討論,一切以病人的意願爲依歸,代爲做出這個困難的決定,無論結果如何,將來也不後悔、也會共同承擔、不互相指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陳志金指出,家屬對於不急救的決定,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內疚與自責,心中一定會反覆的問自己「我這樣的決定,對爸爸/媽媽,真的是最好的嗎」、「爸爸/媽媽,是會感謝我替他做這個決定,還是會怨恨我」、「可是,看他插着管子、或氣切的活着,這樣每天躺在牀上,真的是他想要的生活嗎?」
陳志金認爲,應該尊重每個家庭的決定、尊重子女們想要爲他們的至親所做的選擇,不要把我們自己以爲是「對」的決定,加諸在每一個人身上,因爲,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自己要承擔的爲難。
陳志金說,爲了替比較高的致死率,找出一些可以解釋的原因,無可厚非。但是,加上一句「其實救得回來」,實在是沒有必要。他相信這句話應該是無心的,但是,一句無意的話,聽在當初做這個困難決策的家屬耳裡,卻可能是一種傷害。
陳志金指出,「救得回來」之後,插着管子、氣切、臥牀、無法進食、大小便無法自理、沒有尊嚴、沒有生活品質的延長死亡的時間,這並不一定是每個病人、每個家庭都會想要的「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