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報班主動權

最近因爲小升初結束,面臨小初過渡,報什麼班就成了一個熱點話題。

幾乎每天都會有家長在羣裡問什麼班好呀,能給推薦課外班嗎?

我幾乎不直接推薦課外班。

如果覺得哪個課還不錯,我也會說明推薦理由,有利有弊。

有人不明白,會覺得我可能是不願意共享資源,其實不是。

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上中學後我對如何報班這件事心裡有敬畏了。

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那麼多信任我的家長負責。

實際上,這樣做對我是有影響的,比如我可能就不太能接到課程廣告了。

或者,我遠不如主業是帶頭攢班的家長掙錢那麼容易。

爲什麼上了中學之後,對報班這件事情會越發謹慎呢?

因爲走過巨大的彎路,導致現在學習進度滯後。

而走彎路的原因就是報班太隨便了,且在發現不合適後也沒有及時止損。

中學的試錯成本太高了。

我請過的分享家長裡,有一部分天賦娃。你要問他們報了什麼課,家長多半會告訴你就是上了什麼思什麼才之類的。

從我的角度看,這樣的課程幾乎等於未經挑選。

但是人家的娃依然學的很好。

實際上,這樣的孩子,不管跟啥課,只有有個體系,就能學的不錯。不是機構課程有多好,而是孩子自己想學且能學,不挑不揀。

但是很多孩子,在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上都存在很多問題,這時候選擇什麼課程體系和教學風格的老師跟隨學習,就很重要了。

還有的孩子,從小養成了課外班老師哄着學的習慣,需要老師講課不枯燥。

這種習慣到了中學也會有一點問題,就是數學物理要學的深一些,難一些,勢必會顯得枯燥一點,於是就會特別挑課程。

一對一就更是了,別人覺得特別好的一對一老師,你讓孩子試一下,多半反饋並不好。

而試課,真的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什麼課都能上,有兩個可能:

一個是他確實是智商過人,怎麼學都不費力。

另一個可能是,他沒用心學,或者不想學,你讓我學我就學,學不學懂另說。

所以說,只要孩子不是第一種,那麼家長在報班這個事情上需要花的心思就不能少。

也就是說,要把報班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一般來說,報班的陷阱分兩種:

一種是看到別人學的多學的快,自己就着急,也跟着快節奏前進。

但其實孩子的能力不適合這種快節奏。

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花了很多時間學了很多,發現能夠沉澱下來的很少。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新入學家長身上,爲了進個好班好層,或者害怕孩子掉隊跟不上,就很勉強地去跟快節奏的課程。

學了半年一年,回頭一看,好像孩子還是似懂非懂。

另一種情況是特別容易被安利,把報課視爲非常隨意的事情。

今天聽別人說某某課很好,就跑去報一個,明天有人打電話,說他們是人大附清華附的老師,又隨便入一個。

用課外班把孩子的時間填的滿滿的,孩子又忙又累,但是收穫不多。

現在個人信息泄露嚴重,電話推薦課程的特別多,幾乎每個家長每天都要收到好幾通號稱各種名校老師工作室的電話。

到了初中後,由於前幾年雙減影響,機構多被衝散,課外攢班成爲一種主流報班方式。

很多領袖家長會帶頭攢班,確實解決了一些家長手頭缺少資源的情況。

但是推薦的老師具體的教研支撐,授課風格等等,並不適合所有孩子,所以還需要仔細甄別。

最嚴重的一種是,到了初三之後,大考中孩子成績出現波動,家長們身心俱疲,會在恐懼的驅使下胡亂報班。

甚至會拋棄校內課程,送到各種訓練營託管班之中。

我看過一個統計,初三一模之後,放棄校內學習,轉投校外託管和訓練營的孩子,最後的排名幾乎全部比一模時有所下降。

當然,做這個調查的人或者機構,不知道具體是怎麼調查的,方法是否科學等等。

但是我願意相信這個結果,因爲我娃不適合這種全封閉高壓學習,這種環境他可能直接就停擺了。

所以,孩子和孩子不同,家長們千萬不能圖省心,在報班這件事上過於隨意,別人的資源和經驗可以參照,但不能直接使用。

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離異獨自帶娃,因爲工作性質的原因,又常年不在家。

她家女娃和我兒子同年,這些年裡一直和形形色色的老阿姨或者各種親戚一起生活,有時候還要一個人獨自照顧自己。

但是這孩子成績很不錯,500人的年級校排十幾名,而且一直保持着畫畫的愛好,有走專業路線的潛質。

她媽媽想給她報班,她基本不同意,都是自己買一些練習冊來做。

你看,小孩兒學習的最主要區別是他們想不想學,而不是報沒報班,也不是報了多少班。

只要孩子想學,他自己就會想辦法尋找資源,以學懂爲核心進行配置。

而我們家長從自己角度出發進行的學習資源配置,很像醫院裡面的過度醫療,雖然沒害處,但是也沒啥實際的好處,或者,有很大的壞處。

主要是破壞了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方式,把可以很勤快的孩子變懶了。

儘管我這樣說,並不是說一定不能去報課外班,而是要從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的角度出發去合理配備資源。

而且,初中階段,孩子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學會自己學習和鑽研難題,而不是通過很多的課外學習弱化了這個任務。

如果初中還沒有養成這個習慣,還完全靠課外學習和一對一兜着走,高中可能會有點麻煩。

現在的中高考數學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大家都覺得不那麼難,但是真正得高分的又很難。

因爲最後幾道大題就是區分平庸刷題和勤于思考的孩子的,而壓軸題又是用來區分有天賦有勤奮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

以上。

還有,一個人如果能夠早早突破各種外部束縛,比如成年人突破對名利的渴望,對外界評價的忌憚等等,他才更能去探索本心,去達成自己真正的使命。

對孩子來說,如果他能早早突破學校學習的各種框架束縛,突破學習需要別人評價認可的認知,他也能更早地進入到“學習自由”的境界裡。

這樣的孩子纔可能成爲真正的學習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