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強以團體重建 伴精障者走出幽谷

張自強現爲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同時也是臺灣社會心理復健學會理事長。(林周義/攝影)

數年前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帶動了精障議題的討論,取景地八里療養院,每日也都在上演着各個病友的人生故事。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的日常,就是與精神障礙者爲伍,透過團體活動的設計,協助慢性、急性病友重新習得生活技能,學會控制情緒、壓力等,陪他們走過復健之路。被貼上「可怕」標籤的病友,在他眼裡並不可怕,他期望有一天大衆也能意識到精神病其實如同慢性病,穩定治療也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職能強調團體動力學,與熱愛帶活動的張自強興趣契合。他退伍後的第1份工作,是在北醫附醫的精神科任職,約工作1年後到紐約大學進修,回臺後就進入長庚大學,負責精神科相關職能治療的教學。教了10年書之後,決定投入臨牀工作,來到八里療養院,現爲職能治療科主任,同時也是臺灣社會心理復健學會理事長。

八里療養院爲公立精神專科教學醫院,日後有望成爲北部地區首家司法精神病院,而張自強的工作也需時常與精神障礙者爲伍。過去發生重大社會事件時,精障者往往被貼上負面的標籤,被外界視爲「洪水猛獸」,不過在張自強眼裡,精神疾病的污名來自於大衆的不瞭解,或相關資訊的誤導。他認爲,「越是瞭解他(病友)、跟他越熟,越是覺得不可怕」。

張自強表示,精神障礙者的急性症狀,如幻聽、妄想等,經藥物治療後就可以獲得相當的控制,而控制的下一步,即是職能治療師的任務,要協助病友重回社區,重新塑造他們的角色。很多病友原先曾是大老闆、工程師、學生等,但在發病後就難以回到原來的環境,這對他們打擊非常大。

因此,職能治療的工作,是利用團體重建病友的自信心,幫助病友習得工作技能,學會控制自身症狀、處理壓力和情緒等。病友不是隻仰賴藥物,當職能治療師陪着病友一步一步朝着預期的目標前進,病友得以穩定生活、不再發病,或是找到工作、得到家人諒解時,讓張自強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張自強期許透過媒體的力量,讓大衆瞭解到,精障者在穩定就醫後正向的一面,只要有一個人的觀念改變,就離去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往前走了一步。他希望有一天大衆看待精神疾病如同看待糖尿病、高血壓,雖然需要一直吃藥,但這些患者並不可怕,也能過上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