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遊:魚兒游出“共富路”

來源:農民日報

未出元宵,地處浙江省龍遊縣湖鎮鎮地圩村的浙江漁老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早已一派繁忙景象。新落成的循環水養殖車間內,工人們正抓緊最後的設備安裝和調試,搶在3月底前,讓69個養殖桶全線投入運行。與此同時,村裡不少院落突然冒出2個藍色大桶,同樣計劃在下個月養上魚。工期延誤不得,生產更是不容馬虎,春節期間本就人手緊張,公司創始人翁旭東只得親自上陣。記者來訪時,他剛結束捕魚,將整車發走後,才得空休息片刻。

落座沒多久,地圩村黨支部書記徐庭友就將記者引至自家庭院。只見2只大桶內滿滿當當全是魚,循着水流打圈。爲便於參觀,他特意裝上室外防腐地板,還將桶外裝飾一番,“和美庭院、魚你同行”的標語赫然可見。“這就是村裡與翁總一起嘗試探索的‘共富庭院’,還有這些仙人掌,合起來不就是‘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徐庭友打趣道。

去年11月,“漁老大”提交的關於一種提升草魚品質的養殖裝置及方法正式獲得國家專利認證。短短几個月,這一技術就落地應用,背後得益於“共富模式”。按照機制設置,由龍遊縣政府和國資提供資金,“漁老大”負責技術支撐和日常運維,農戶拿出自家庭院,20~30平方米即可放置一組設備。村集體則前後張羅各種事宜,同樣從中獲益。

“農戶不出一分錢,平時也無須多加看管,定期清理過濾箱即可。除了每年7200元的保底租金,還有10%的利潤分紅,不出意外,收入輕鬆過萬。”翁旭東告訴記者,“尋常草魚收購價不過5~6元錢一斤,養在桶內一個月,瘦身約20%,身價卻能翻一番。我們首批挑選了50戶做試點,分佈在周邊5個村。只要養得好,國資平臺、運營公司、農戶和村集體都能共贏。”

徐庭友告訴記者,村裡將依託龍遊溪流性魚類繁養產業園和仙人掌產業園優勢,進一步盤活家家戶戶的庭院,充分利用邊角地、閒置地等這些“方寸地”發展庭院經濟,既改善了人居環境,又能拓寬村集體和老百姓的增收渠道,對於“漁老大”和主營仙人掌的永真堂健康管理公司而言,還能在“螺螄殼裡做出‘新道場’”,可謂一舉多得。

“漁老大”忙得不可開交,龍遊縣內另一家漁業生產主體“龍和漁業”,亦是爭分奪秒、馬不停蹄。“眼前的共富項目叫作‘數字生態魚倉’,佔地35畝,總投資8200萬元,今年5月將迎來216個養殖單元首批運行,到10月份,投產數將達到1000套。再看那些水塘,原先養殖普通淡水魚,今後將全部改爲清水魚的馴化塘,畝均年產魚將從0.3萬斤飛躍到1.2萬~1.5萬斤。”創始人張雙其滿懷激情地說。

與翁旭東的“技術派”不同,張雙其更具營銷思維,他從賣魚起步,再投身養魚,歷經18載,使“龍和漁業”坐上全省大宗淡水魚產銷規模最大的交椅。事業如日中天時,他卻急流勇退,在反覆試驗和失敗之後,終於在2023年底成功探索出古法清水魚的產業化、標準化生產全新路徑,張雙其將其命名爲“163模式”。

“所謂‘163模式’,就是用1年時間將草魚或鱅魚養到3~5斤,這個環節全部交給老百姓,龍和漁業按高出市場價每斤3元予以收購;第二階段是在公司的清水魚塘馴化6個月,體重減少10%~15%;到了第三階段,就進入養殖桶進行深度修復3個月,養出高品質的清水魚,我們將其命名爲‘聰明魚’。在這個階段,光逆時針遊動就長達2800公里。”張雙其說。

去年,“龍和漁業”首批試驗的“聰明魚”一投放市場便獲得一致好評,火爆程度遠超張雙其的預期,預訂訂單直接排到了2025年底,這讓他信心滿懷。張雙其向記者算了一筆賬,1000套養殖單元全面投產後,年產值可達3億元,屆時將帶動更多青年返鄉就業和村集體共富。

據瞭解,佔地1700畝的龍和漁業園,不僅是公園式的現代農業園,還是衢州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民田間學校。張雙其說:“未來,我們將把更多的養殖單元交給青年創客,讓他們成爲創業合夥人。在帶動村集體增收方面,原先的池塘租金也將改爲共享合作,有固定收益,還有入股分紅。”

龍遊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俊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打造產業集聚主引擎、構建產業引才強磁場、營造產業良好生態圈等方式,龍遊已成爲全省高品質土著經濟魚類的重要產區,年產量達6000噸,產值2.2億元,其中設施養殖面積超過9萬平方米。接下來,縣裡還將進一步推動漁業龍頭企業與村集體、農戶、青年創客等實現合作共贏,高質量建設一批共富基地,打造產業促共富的漁業示範樣板。(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