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青年破解智慧鍊鋼“綠色密碼”

在行車的吊運下,懸空的廢鋼鬥以45度的傾斜角度,將35噸廢鋼倒入1號轉爐中,隨即鐵水兌入、爐門緩緩關閉……劉俊寶緊盯着現場實時畫面,隨着身旁同事按下“一鍵鍊鋼”綠色按鈕,轉爐內瞬間爐火高燃,12分鐘後,鋼水便可完成初步淬鍊。

這是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鍊鋼廠智慧鍊鋼集控中心的一幕,也是鍊鋼一車間副主任劉俊寶和同事的日常工作。

“1號轉爐是我們的‘全國冠軍爐’。”劉俊寶的語氣中滿是自豪,“轉爐在鍊鋼過程中回收的煤氣、蒸汽總量超過消耗的水電風氣能源的總和,煉一噸鋼相當於能賺30公斤煤,這一能耗指標在全國同噸位轉爐中位居前列。”

轉爐奪冠的“密碼”在於智慧鍊鋼技術的應用。鍊鋼廠擁有國內首條智慧鍊鋼生產線,200多個攝像頭、6000多個傳感器、20多個機器人,徹底解放了工人雙手,而且“耳聰目明”。智慧鍊鋼集控中心可以對各類數據進行處理,爲鋼鐵生產裝上“最強大腦”。

領銜該技術研發的,正是以劉俊寶爲負責人的16人“智慧鍊鋼青年創新團隊”,成員平均年齡33歲,其中4名碩士。在鍊鋼一線摸爬滾打,這些年輕人深知技術變革對鋼鐵行業以及身處其中的鋼鐵人意味着什麼。

11年前,從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專業拿到碩士學位後,懷揣技術創新的職業理想,劉俊寶成爲鍊鋼廠正式職工,從一線車間精煉工開始幹起。當時,他和同事所處的生產環境仍是“胸前火焰山,背後大風扇,上班一身汗,下班臉如炭”。

除了面對高溫、噪音和粉塵等惡劣條件,劉俊寶還需要手動清理鋼包臺車上的冷鋼,拿着撬棍一點一點往下撬,兩個臺車全部清理乾淨需一個半小時。日復一日,他在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在這裡我能學到什麼,這裡的環境又怎麼讓我進一步深入學習呢?”

劉俊寶的消沉被師傅看在眼裡,師傅的一番話讓他茅塞頓開:“爐前的崗位是苦、是累,但是越艱苦的環境越磨鍊人的意志,學歷只能代表理論知識比別人強,實踐能力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能撲下身子踏實幹,即便將來走上其他崗位,也不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漸漸地,劉俊寶的心態從“我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幹好”轉變爲“給我這樣的條件,我應該怎樣幹好”,他開始聯合車間年輕黨員骨幹組建“智能鍊鋼攻關小組”,認領多個攻關項目,“轉爐‘單渣-留渣’冶煉工藝”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創新。

幹轉爐工期間,劉俊寶發現轉爐冶煉成本能耗太高,佔鍊鋼成本能耗的95%以上,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噴濺。他決定從最基礎的冶煉工藝開始優化,通過減少噴濺降低成本和能耗。“鍊鋼不就是應該噴濺嗎?”質疑聲此起彼伏。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考察學習,劉俊寶帶領團隊提出了“轉爐‘單渣-留渣’冶煉工藝”。他介紹:“好比是咱們滷肉,老湯始終留着,每次只是添加一些新水或佐料。這項工藝就是冶煉產生的鋼渣不倒掉,留給下一爐鋼繼續用,重複利用不僅能降成本和能耗,還能避免重複大量加冷料造成的噴濺問題。”

設想容易,實踐起來才發現困難重重。因尚無先例可循,噴濺不僅沒控制住,廢品量劇增,成本能耗不降反增。劉俊寶和團隊始終沒有放棄,把轉爐冶煉時間拆解開,一分鐘一分鐘地進行試驗,一分鐘一分鐘地往前推進。

歷經上千爐的試驗,他們終於成功了,並形成一批新技術,廣泛推廣應用後,年創效益在3000萬元以上。該項目榮獲業界影響力最高的“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該團隊也被公司記集體一等功。

成立兩年間,“智能鍊鋼攻關小組”成績顯著,使自動鍊鋼比例從原來的89%提高到了96%以上。

2019年,劉俊寶加入“智慧鍊鋼青年創新團隊”,該團隊圍繞智能製造、產品質量、降本增效、節能減排等課題合力攻關。從“智能”到“智慧”,在他看來,一字之差,卻有着巨大差別:“如果說智能鍊鋼是提前設定好程序自動冶煉,那麼智慧鍊鋼就是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分析,進行自主冶煉。”

秉承“創新驅動、綠色引領、智慧賦能”理念,這一青年團隊藉助數字化、信息化的力量,勇敢地向“無人區”挺進,一項項技術不斷突破。

該團隊通過數字技術把轉爐冶煉工藝過程複製成影像,再利用影像進行實時反饋,精準識別爐內反應狀態,抽象的鍊鋼過程變得三維可視化,這項在全國鋼鐵行業率先應用的技術,對異常爐況的判定、轉爐煙氣實時分析和爐內反應狀態精確受控等意義重大。

2019年至今,劉俊寶帶領這一青年團隊完成20個技術創新項目,獲得12項國家發明專利,把無干預智能鍊鋼比例提高了15%、直接出鋼比例提高了6%、碳溫命中率提高了7%、能耗降低了15%。

在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鍊鋼廠黨委副書記、廠長高山看來,“‘智慧鍊鋼青年創新團隊’能夠立足崗位,鑽研新技術,苦練新本領,爲答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鋼鐵答卷’貢獻出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回望這些年,劉俊寶認爲自己只做了一件事——創新,不斷地創新。

“伴隨科技進步和環保要求的提高,鍊鋼行業面臨着更多的挑戰和機遇,我將和團隊成員一道探索更加高效、環保的鍊鋼方法,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綠色產品開發,用青春和熱血爲鋼鐵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劉俊寶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